- 1、公摊面积话题持续发酵,专家:关键在于让百姓买房买得清清楚楚,你同意吗?
- 2、110平米房屋到手仅61平米,公摊面积究竟如何影响买房?
- 3、违背基本常识,房屋公摊竟达46%!这部分到底谁偷走了?
- 4、开放商承诺的公摊比例到底是多少合理?
本文提供以下多个参考答案,希望解决了你的疑问:
公摊面积话题持续发酵,专家:关键在于让百姓买房买得清清楚楚,你同意吗? (一)

答我同意取消公摊面积应该更加透明,我同意专家的观点老百姓买房应该买的清清楚楚。关于公摊面积的纠纷从来都没有断过,特别是有房主购买房子之后发现公摊面积竟然高达46%,这确实不合理。而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老百姓觉得就算房子的平均价格提高,只要是公摊面积取消都可以接受。
1.我同意业主买房应该清清楚楚,公摊面积也关系到广大购房者的利益
公摊面积的存在有其不合理的地方,确实应该好好规范,并且有关部门应该做深入思考跟研究,主要是利好百姓的政策,都应该予以通过。很多公摊面积取消之后面临的难题,都可以得到妥善解决。取消公摊面积势在必行,虽然有可能会影响到房价以及住房的舒适程度,但支持取消公摊面积的民众仍旧不在少数。
2.我同意专家表示百姓买房应该清清楚楚,并且公摊面积重复收费的乱象让百姓苦恼不堪
由于公摊面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所以开发商所做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的小区公摊面积的维护费用也算在业主头上。公摊面积的计算跟测量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所以也造成了很多乱象,让开发商在这种方面上谋取利益,所以也增加了房租与开发商的矛盾,业主也只是想要一个清清楚楚的购房明细罢了。
总而言之,取消公摊面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关键在于让买房的人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套内面积,能够让自己的花费更加清晰明了,而套内面积的计算方法百姓也有权利知晓,公摊面积的物业费跟暖气费不应该由购房者买单,很多小区都存在公摊面积收费不合理的现象,未来政策也应该更加利好百姓。
110平米房屋到手仅61平米,公摊面积究竟如何影响买房? (二)
答山东省青岛市一位市民购买了110平方米的房子,到手却发现套内面积只有60多平方米;购房时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31%公摊面积,收房时却变成了46%……
8月16日,法制日报发布的一篇报道使得备受争议的公摊面积再次引发网友热议,在“公摊”、“公摊系数”、“公摊率”、“套内建筑面积”等专业术语堆砌下,收房变成开盲盒,“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再起。
什么是套内建筑面积?
提到公摊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建筑面积,什么叫套内建筑面积。
通俗来说,房屋的建筑面积包括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是业主专有的部分,也就是说,关上家门就是套内建筑面积。
根据法制日报报道,2018年4月,李黎(化名)全款购入青岛市某小区一套总面积为110.25平方米的住宅。购房合同内容显示:总价值120余万元的110.25平方米的套三房屋,套内建筑面积为75.24平方米,公用分摊建筑面积为35.01平方米,公摊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约31.8%。
然而2021年9月,准备收房的李黎傻眼了,推开房门,映入眼帘的是超厚的墙壁、逼仄的空间、3间小得可怜的卧室。她找验房师测量后发现,实际套内仅有61平方米左右。
李黎后续向售房方询问得知,从合同上显示的套内面积75平方米到她实际测量的61平方米,差值主要体现在墙体的厚度上,外墙的一半厚度计入套内建筑面积。
那么,什么是套内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指的是套内房屋使用空间的面积,以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其是由套内房屋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阳台建筑面积三部分组成。
因此,套内建筑面积包含套内墙体面积,同时一半的户型外围墙体面积也算在套内面积当中的。
什么是公摊面积?
报道显示,李黎依法维权时,才得到“官方”口径——小区房屋的公摊面积占比是46%。“这就意味着我们花了上百万元买到手的房子,实际上将近一半都不是自己住的,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这个情况,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购买。”
公摊面积由于业主无从测量、无从计算,因此广受诟病。
那么,什么是公摊建筑面积?通俗来说,公摊建筑面积是指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分摊所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主要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值班警卫室等,以及为整幢服务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
因此,公摊建筑面积通常是指业主共同所有的,并非专有的部分。
因公摊引起的维权或法律案件是否多发?
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表示,因公摊引发的案子不多也不少,其实客观来讲,很多人不懂,所以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自己的权益受损。
王玉臣指出,公摊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公摊部分、公共部分(公摊之外,不计入房本分摊面积,但是归全体业主所有的部分,比如小区的公共道路、公共绿地、配套用房等)对于业主而言,往往是不可控的,甚至是不可知的。不乏一些公摊部分、公共部分,广大业主花了钱,却不知道具体在哪里,更不知道有没有产生收益。而且,这种现象在很多的小区都是司空见惯的。
购房时如何识别公摊?
王玉臣表示,购买新房的时候,大部分买的都是期房,而且就算是现房,很多人对面积是不敏感的,如果不亲自去算,购房人是很难分辨真假的。
王玉臣指出,对于开发商宣称的公摊比例,可以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初步核实下。开发商在售楼处是必须公开房屋面积预测报告或实测报告的,可以从这个报告中查出要购买的房屋的相关面积数据,拿建筑面积减去套内的建筑面积再除以建筑面积,就可以算出公摊比例。
取消公摊面积有没有必要?
“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一直以来未曾停歇。
以今年两会期间为例,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洪洋表示,在商品房销售中附加公摊面积是全国普遍现象。但是公摊哪些面积,公摊多少面积都是一团迷雾,只能由开发商“信口开河”,业主毫无申辩权利。
洪洋提到,从来没有哪一个专业机构在业主或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监督下测量清楚每户的公摊面积,也从来没有哪一个业主测量清楚了自家房子的公摊面积。公摊面积看不见、摸不着,而百姓却为它承担了高额费用。公摊面积划分没有统一标准。哪些区域属于公摊面积,哪些区域不是,有没有重复收费,也只能由开发商说了算。
为此,洪洋建议国家取消公摊面积,可以将实际的公摊面积成本核算到实用面积之中。让老百姓明白付费,放心购房,同时也化解业主与开发商诸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此前,《半月谈》亦曾发布评论文章指出,对于购房者来说,能够住上明明白白的房子,不再为一笔接一笔的糊涂账埋单很重要。这更关乎公平。取消公摊面积,尤其意味着杜绝其伴生的猫腻与漏洞,从源头避免大量矛盾与纠纷,保证市场交易更公平透明。
公摊是否可以取消?
那么,公摊是否可以直接取消?
王玉臣提到,公摊部分是客观存在的,不存在客观取消的问题。但是可以在房屋销售的时候,不以建筑面积对外销售,以除去公摊面积后的套内建筑面积或套内使用面积进行销售,这就可以有效避免相关的销售欺诈。而且,不论是销售的时候,还是交房的时候,如果做到对公摊部分,对公共部分充分公示,充分地公开透明,侵占公摊公共的问题势必大大减少。
上述《半月谈》评论文章则指出,应探索用套内面积替代建筑面积计价,将公摊面积“水分”挤出去。从宏观角度而言,这可以使房地产市场统计更科学,更真实地反映群众现阶段的居住条件,更敏锐地揭示市场行情变化,为房地产税征收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调控措施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参考。
官方是否提及取消公摊?
目前,官方未正面提及取消公摊。
不过,2019年2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发布《关于<城乡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等38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在这38项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中,有一份3.1万字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二部分2.4.6条指出,“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这是住建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房屋应由套内面积来进行交易。
这份征求意见稿文末附的起草说明中提到,目前,我国住宅建筑主要以建筑面积进行交易,这样会出现同一项目的建筑面积相同而套内使用面积不同的问题,以此加剧“公摊面积伤民”的矛盾。
2019年9月10日,在对反馈意见和修改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和处理后,住建部办公厅曾第二次发布关于征求《住宅项目规范》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意见的函。不过,第二次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已不见“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的字样。
3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住宅项目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通知显示,根据住建部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计划,《住宅项目规范》已起草完成,在前期多次征求意见基础上修改完善并经专家审查通过。
澎湃新闻注意到,2022年3月15日发布的关于《住宅项目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未再提及“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
取消公摊面积对谁影响最大?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指出,是否以套内计价对于购房者实际购房成本基本无影响,主要影响的是部分打着政策擦边球卖低得房率房子的开发商。另外,对于购房者而言,物业费等因为建筑面积衍生的收费也有可能降低。
张大伟称,公摊面积并不是越小越好,不计入面积价格,意味着开发商同样可以提高套内单价,另外如果开发商过度挤压公摊,会导致社区品质下调,包括楼道、会所、大堂等公共面积缩水。
对于购房者而言,张大伟称,套内面积计价影响最大的是期房销售,对于现房和二手房,购房者更容易计价。从套内计算价格看,全国已经有重庆等个别城市落地,的确更有利于购房者,对于开发商而言减少了灰色利益。
不计入公摊面积是否会导致房价上涨?
对于大众而言,取消公摊面积是否会对房价造成影响也是讨论的热点之一。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指出,无论是公摊面积计价还是套内面积计价,对购房者而言,只是计价方式有所改变,对总房价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则认为,公摊对房价的影响实乃无稽之谈,公摊对房价无任何影响。因为购买的不动产,本身就由专有和共有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组成,一边儿轻了,一边自然就重了。另外,大家买房,购买的不只是室内居住,还有由公摊部分支撑的社区服务。过去的筒子楼得房率(套内面积占比)很高,但配套设施少、公共服务差。现在的高层得房率低(70%-80%),但有高速电梯,有物业管理,采光通风也好。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对于取消公摊面积的议题,应该说值得关注,体现了对购房者或业主降低成本、规范小区运作的导向。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不公摊成本,成本不消化,开发商也还是可以算到房价上。
严跃进认为,若简单取消掉,公摊面积如何管理还是一个问题。其认为,后期可以建议一些小区或房企主动申报,未来房企若是资金实力强,那么完全可以把公摊面积给取消。比如公摊面积的成本让房企自己来承担,这样房企可以多考虑增值收益等。类似过程需要和业主多协商、多论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公摊取舍意见的公约数。
不计算公摊面积会不会让买过房的人资产缩水?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目前,中国的住房自有率其实非常高,虽然大家对房价过高一直诟病不已,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处于有房的状态。公摊面积并不会让已经买房的人资产缩水。
江瀚表示,因为无论是公摊面积还是套内使用面积,这两个面积计算只是对房地产的单价产生影响,对房地产的总价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举例来说,假设原来100平方米的房子售价在400万元,每平方米的单价大概是4万元左右,但是实际上这个房子的使用面积只有70平方米,那么如果取消计算公摊面积,房子总价值的总价其实变化不大,但是每平方米的单价将会进行一定的变化,也就是折合成每平方米售价约5.7万元,所以并不会影响大家的实际财富。
违背基本常识,房屋公摊竟达46%!这部分到底谁偷走了? (三)
答房子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拥有的商品,因为这件商品它伴随着我们一辈子,我们结婚少不了房子,孩子读书少不了房子,总之没有房子就不算有一个真正的家,虽然这么说有点偏执,但我们可以仔细的想一想,只有房子存在,我们才能够更安心的生活。但房子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有一些地方卖房子,它会存在一个公摊面积,可能我们买回来的时候建筑面积是100,实际我们手上只有只有80。而更离谱的是,有110平的房子到手,却发现只有61平,这简直就是违背了基本的常识。那么问起来了,这部分公摊面积到底是被谁偷走了呢?我们就来好好的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正常情况下,建筑面积是允许存在的,但是不能够过大,有一些开发商他们会把外墙整体的一个面积都算入到套内的使用面积,而这些公摊面积正是被开发商所偷走了,因为外墙面积,业主们根本使用不到。所以在我们买房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墙外的面积算不算我们的使用面积,如果对方说不算,我们一定要将这个问题写在合同上,如果说出现了外墙面积也算进套内使用面积的话,我们就可以起诉他。
其实我国商品房的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和建筑面积,以及公摊面积共同组成,但是有的开发商却把公摊面积测得十分大,就比如说电梯间一些走廊,也会被算到公摊面积当中。但我觉得这些方法或许有点过分了,他们为什么不把公摊面积算成小区的绿化呢?同样都是必经之路,也可以赚更多的钱,所以呀,开发商们的吃相实在是太过于难看了。
开放商承诺的公摊比例到底是多少合理? (四)
答建筑面积110平方米的房子,到手却发现套内面积只有60多平方米;购房时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31%公摊面积,收房时却变成了46%……山东青岛市市民李黎(化名)始终想不通:“怎么一公摊,把我一半的房子都摊出去了呢?”近年来,公众对于购房时需要承担公摊面积费用多有诟病,不少人担心存在“消费暗区”,要求取消公摊面积制度的议题屡被提起。
上述报道中,李先生所购房屋公摊面积占到了一半,这样的情形或许有些极端。而李先生的不解不仅在于其实际购房面积的大幅缩水,更在于开发商先前以口头承诺31%公摊面积的虚假宣传。应该说,少数开发商以公摊面积忽悠购房者并闹出“糊涂账”,是公众诟病“公摊面积”的主要原因。
公摊面积由香港传入内地,并由国家1995年出台《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和2001年制定《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被明确规定下来。应该说,经过20多年的“房改”实践,国人已对这种商品房销售办法有了基本的适应,但对公摊面积的范围、比例、算法和处置仍心存疑问。这的确需要政府以制度明确个中边界,让老百姓明白购房、安心居住,并为此类纠纷的处置提供法理依据。
按照一般理解,“公摊面积”主要包括楼道、电梯、大堂等公共空间。但现实中其占比却并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标准,这就衍生出公摊面积计算中的“模糊地带”,为开发商借购房者看不见摸不着的公摊面积做文章提供空间。比如,本案中对李先生“说好31%公摊面积缘何变为46%”疑问,开发商解释称外墙的一半被计入了套内面积。
“公摊面积”的概念泛化和算法模糊,既让消费者在购房时疑问重重,也让其安心居住的获得感和舒适度大打折扣,更极易引发消费者与开发商、业主与物业的矛盾纠纷。比如,开发商用建筑面积宣传,以混淆概念误导购房者,造成套内面积远低于购房者预期的心理落差;公摊面积变大导致得房率缩水,但购房者还得为公摊部分承担后续的物业费、取暖费等,这显然难言合理;如果小区的地下车库、内部经营性场所等,也被算入公摊面积,这就难免产生其出租出售收益的归属分配问题。现实中能够将业主公摊面积经营收益返还的情况极少,而围绕其收费问题引发的开发商、物业与业主的争论却屡见不鲜。
事实上,人们诟病商品房公摊面积并非是要取消其公共区域,而是想真正实现公平合理、明白消费。这就需要相关信息和算法的公开透明。既然商品房内的公共区域不可或缺,且其面积摊入各家各户的分配制度短期内也难
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看完本文,相信你对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它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你还想了解房屋公摊达46%违背基本常识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优尔律网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