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的功效与主治 (一)

地黄的功效与主治

优质回答1. 地黄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科学研究表明,怀庆地黄的有效成分R-BP-F能够降低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实验性糖尿病的血糖水平。

2. 地黄能促进血液凝固。无论是生地还是熟地,其煎剂以及生地炭、熟地炭均能通过灌胃给药的方式,在小鼠体内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3. 地黄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具有抑制作用。地黄的70%甲醇提取物能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且具有抗凝血酶的效果,对抗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现象。

4. 地黄还具备其他药理作用,如抗炎、免疫调节以及抗肝损伤等。

5. 地黄的性味和归经情况如下:鲜地黄味道甘苦,性质偏寒,归心、肝、肾三经;生地黄味道甘甜,性质偏寒,同样归心、肝、肾三经。

6. 地黄的中药功效包括:鲜地黄主要用于清热生津、凉血和止血;而生地黄则擅长清热凉血、养阴和生津。

7. 地黄的用法和用量:鲜地黄的常用量为12至30克,而生地黄的常用量为9至15克。

生地黄的特性有哪些? (二)

优质回答【性味与归经】生地黄味道甘苦,性质寒凉。它归心、肝、肾三经。【功效及主治】

1. 清热凉血:适用于温热病,尤其是热邪侵入营分所引起的症状,如高热、烦渴、心神不宁、舌红绛等。常与玄参、犀角等药材配伍使用,组成清营汤。同时,它也适用于治疗血热引起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以及斑疹紫黑等症状,常与犀角、赤芍、丹皮等药材搭配,组成犀角地黄汤。此外,它还可用于心火亢盛传入小肠,引起的口舌生疮、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常与木通、竹叶、甘草梢等药材同用,组成导赤散。

2. 滋阴生津:适用于热病后期,低热不退、午后潮热、口干唇燥、食欲不振等症状。常与青蒿、鳖甲、知母等药材配伍,组成青蒿鳖甲汤。对于热病津伤,口干舌燥的情况,常与沙参、麦冬、玉竹等药材同用,组成益胃汤。对于热病津液亏损,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的情况,常与玄参、麦冬等药材搭配,组成增液汤。对于因脏腑燥热、阴虚火旺引起的消渴症状,如口渴欲饮、多食善饥、小便频多、形体消瘦等,常与天冬、枸杞子、山药等药材同用,组成滋膵饮。

【用量与用法】一般用量为10至30克,可煎煮服用,或使用鲜品捣汁入药。

【禁忌】生地黄味道浓郁,性质寒凉,久服多服可能会影响胃气。因此,脾胃虚寒或脾虚有湿的患者不宜使用。

【备注】生地黄具有苦寒的特性,能够清热凉血,适用于治疗热入营血的证候。同时,它味道甘润,能够滋阴生津,是治疗阴虚津少的良药,尤其在温热病证中,对于血分阴伤有显著疗效。生地黄与玄参搭配能增强滋阴降火的效果,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与丹皮、赤芍搭配能清热凉血,用于治疗热入营血;与白茅根、侧柏叶搭配能凉血止血,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与石斛、麦冬、红枣搭配能清热生津,用于治疗热病伤津。生地黄分为鲜地黄和干地黄,两者都能清热、养阴、凉血,但鲜地黄苦味更重,寒性更强,清热凉血作用更显著;干地黄甘味更重,滋阴养血效果更佳。急性热病适合使用鲜地黄,而慢性阴虚血少则适合使用干地黄。

【类似药材鉴别】犀角与生地黄均能清热凉血,常配伍使用于血分实热证。但犀角以解毒为佳,生地黄以滋阴为优。因此,血热毒盛者宜用犀角,阴血不足者宜用生地黄。

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和主治 (三)

优质回答一、鲜地黄的功效

鲜地黄具有甘寒养阴、苦寒泄热的特性,能够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它适用于治疗阴虚内热、潮热骨蒸等症状。

二、鲜地黄的作用

鲜地黄可以治疗阴虚内热,潮热骨蒸,可配知母、地骨皮用,如地黄膏(《古今医统》);若配青蒿、鳖甲、知母等用,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三、鲜地黄的主治

鲜地黄也适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本品甘寒质润,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用治热病伤阴,烦渴多饮,常配麦冬、沙参、玉竹等药用,如益胃汤(《温病条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可配山药、黄芪、山茱萸用,如滋?饮(《医学衷中参西录》);若治温病津伤,肠燥便秘,可配玄参、麦冬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四、鲜地黄的性味归经

【性味】 甘苦,寒。

【归经】 入心、肝、肾经。

五、鲜地黄配伍应用

1. 配熟地:熟地甘而微温,气味俱厚,补血填精,二药相配,补血而凉血,滋阴而生津。适用于血虚兼血热者,阴亏而津亡者。

2. 配乌梅:乌梅属敛涩之品,味酸性平,能敛虚火,生津液。二药配伍,酸甘化阴,有较强的养阴生津作用,且二者一清一敛,清其内热,敛其虚火,相辅相成。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口渴多汗等证。

六、鲜地黄的方剂制剂

1. 犀角地黄汤(《千金方》):犀角、生地黄、芍药、丹皮,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痰血,面黄,大便黑等证。

2. 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本方用治邪热传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反不甚渴,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3. 四生丸(《妇人良方》) :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上研末,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晌迅治血热妄行致: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七、鲜地黄附方

1.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组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2. 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内容是对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主治的详细描述,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地黄(玄参科地黄属植物) (四)

优质回答地黄,别称玄参科地黄属植物,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约30厘米。其根茎肉质,新鲜时呈黄色,在栽培条件下茎部呈紫红色。叶片呈卵形至长椭圆形,叶脉在叶片上面凹陷。花序在茎顶部略呈总状排列,花冠外显紫红色,内呈黄紫色,药室呈矩圆形。蒴果呈卵形至长卵形,花果期为4-7月。

地黄生于海拔50-1100米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地下块根呈黄白色而得名。地黄的根部是传统中药之一,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根据不同的炮制方法,地黄可分为鲜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其药性和功效也有所不同。鲜地黄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而熟地黄则具有补益的功效。

地黄初夏开花,花大而色淡红紫,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多年生草本,地黄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叶片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逐渐缩小成苞片或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后上升。花萼钟状,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状弯曲,外面紫红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

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地黄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创汇产品之一,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及日本等国。

炮制方面,熟地黄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取净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二是取净生地黄,照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性味方面,鲜地黄味甘苦,性寒。生地黄味甘,性寒。熟地黄味甘,微温。归经方面,地黄归心、肝、肾经。功能主治方面,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适用于阴虚血虚肾虚者食用。此外,地黄还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用法用量方面,鲜地黄用量为12~30g,生地黄和熟地黄用量为9~15g。贮藏方面,鲜地黄应埋在砂土中以防冻,生地黄应置于通风干燥处以防霉蛀。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地黄入什么经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优尔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