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合作的长河中,合同僵局如同一道无形的墙,阻挡着双方前进的步伐。当双方因利益纷争或误解而陷入僵持,合同的履行似乎陷入了停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各方努力的累积,这道僵局之墙终于出现了裂痕。通过积极的沟通与协商,或是借助第三方调解的智慧,双方逐渐找到了利益的平衡点。于是,在一次次尝试与妥协之后,合同僵局得以终止,合作之路再次畅通无阻,双方携手迈向了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合同僵局的终止 (一)

合同僵局的终止

优质回答合同僵局中违约方解除合同略述

---民法典视角下违约方解除合同

不日前,一位同行和我交流在合同僵局的情况下,作为违约方是否可以解除合同,违约方解除合同是什么性质的权利。因我在疫情期间一直钻研《民法典》,故认为有必要撰文章,来阐述我对此问题的观点。

一直以来,合同必须严守原则一直是民商事主体遵循的最高原则,孔夫子也曾经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故合同严守原则和诚实守信原则一直是民商事领域的“帝王条款”,也是各类经济主体得以有序发展的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坚持认为合同解除权应为守约方独有,但与此同时,司法实践中亦出现一些支持违约方解除合同诉请的案例。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即为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新宇公司诉冯玉梅案”,该案肯定了违约方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诉请人民法院判决解除合同。此公报案例刊载后,这一观点不仅在与之类似的产权式商铺案例中得以沿用,在其他类型的案件中也逐渐被;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最高法民终284号安徽国华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安徽亚利蒙电力新材料有限公司等股权转让纠纷一案中,再次认可合同僵局下违约方得以解除合同。2019年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业界称《九民纪要》),并于发布之日开始实施。其中第三章关于合同纠纷案件审理的第48条明确了违约方可以依法起诉解除合同的三种特殊情形,为司法实践中违约方合同解除权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裁判思路。

2021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第580条在沿袭了《合同法》第110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规定第2款:“有前款规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终止合同权利义务关系,但是不影响违约责任的承担。”这一条款弥补了《合同法》第110条规定的缺陷,搭建起履行不能(合同僵局)与合同解除之间的桥梁。从体系解释上看,法律已对不可抗力、情势变更类客观原因下合同的解除或变更问题另有规定,故《民法典》第580条第1款系规范当事人一方因自身原因造成履行不能的情况。第580条第2款中,依据对“当事人”通常含义的理解,既包括违约方,也包括守约方。若守约方据此请求解除合同,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致使其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完全符合《民法典》第563条第1款(2)至(4)项规定的情形,守约方享有法定的合同解除权,不必“舍近求远”地适用《民法典》第580条,其可以通过行使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故《民法典》第580条第2款实际指向违约方因自身原因造成合同履行不能而诉请解除的情况,同时明确违约方的违约责任不受合同解除的影响。因此,《民法典》第580条第2款无疑是创设了一种新的申请解除合同制度,这为在合同僵局情形下,违约方解除合同提供了民事基本法上的途径和指引。

现笔者就司法实践、《九民纪要》、《民法典》关于违约方在合同僵局下解除合同分析如下:

一、违约方解除合同是诉讼权利(仲裁权利)而不是法定解除权或约定解除权

民事主体签署的合同生效后,可能因当事人双方,或当事人一方行使解除权,或裁判机关根据一方当事人的请求作出裁决,而发生解除的后果。《民法典》第562条、第563条规定了合同解除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562条为约定解除,第563条的一般法定解除。对于一般法定解除时谁享有合同解除权的问题,司法实践和理论界通说均认为,解除权是形成权,根据《民法典》第563条的规定,合同解除权应限于守约方享有,违约方不享有合同解除权。另外,法律和司法解释特别规定的例外情形(即特殊法定解除权)。比如:《民法典》第722条规定了出租人解除权,第724条规定了承租人解除权,第730条规定了不定期租赁合同双方当事人随时解除权,第787条规定了定作人的随时解除权,第933条规定了委托人和受托人随时解除权,第946条规定了业主的单方解除权,第976条规定了不定期合伙合同合伙人的随时解除权,这些特殊法定解除权还有很多,经过笔者调查研究,均不属于违约方所享有的解除权。故违约方享有的解除合同的权利不是约定解除权,也不属于法定解除权。

那违约方所享有的解除合同的权利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违约方提起解除合同之诉, 是行使诉权(仲裁权利),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起诉条件的规定,人民法院即应受理。当事人是否有权起诉,法院是否应予受理,不以当事人是守约方、违约方为准,而应以是否符合起诉条件作为判断标准。《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民事诉讼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因此,不论当事人是合同中的守约方还是违约方,只要其主张解除合同的诉请符合法定的起诉条件,人民法院即应受理并进行实体审理。经过实体审理,认定起诉方确属违约方,其解除合同诉请不能够被支持,也应当以判决驳回诉讼请求而非裁定驳回起诉的方式处理。故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违约方请求判令解除合同的权利并非行使解除权,而是在合同僵局情形下请求法院对于合同进行司法解除的诉权。

二、违约方解除合同的具体法律适用

(一)、首先需要符合《民法典》第508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并且导致了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同时守约方又不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情况。

1. 合同在事实上或法律上不能继续履行,合同陷入僵局,违约方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而守约方又不行使解除权。

2. 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合同陷入僵局,违约方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而守约方又不行使解除权。

3. 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合同陷入僵局,违约方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而守约方又不行使解除权。

(二)、严格遵循《九民纪要》第48条规定

《九民纪要》不是司法解释,不能作为裁判依据进行援引,人民法院在裁判文书“本院认为”部分具体分析法律适用的理由时,可以根据纪要的相关规定进行说理。纪要在《民法典》实施后,对于案件的实体处理和法律适用、裁判说理依然具有较高的参照价值。

纪要首先确定违约方不享有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其次强调了在一些长期性合同如房屋租赁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形成合同僵局,一概不允许违约方通过起诉的方式解除合同,有时对双方都不利。最后指出,在合同陷入僵局等特定情况下,应当允许违约方通过起诉方式由人民法院决定是否解除合同,以打破合同僵局。在此前提下,符合下列条件,违约方起诉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1)违约方不存在恶意违约的情形;(2)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对其显失公平;(3)守约方拒绝解除合同,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三、违约方起诉解除合同不影响违约责任的承担

法院经过案件事实调查,认定案件符合合同僵局等特定情形下,应当向守约方进行释明,告知守约方可以按照合同约定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守约方因违约方解除合同所造成的损失。若守约方坚持不提出违约责任的损害赔偿请求时,可以口头或书面告知亦可以在裁判文书中指出通过另行诉讼的方式予以解决。关于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依照《民法典》合同编的规定,支持守约方向违约方主张合同履行后的可得利益损失,但是应当符合合同编的违约方可预见性规则和防止损失扩大规则,总而言之,不能使违约方因为违约解除合同而获得不当利益,这也符合“任何人不能从自己的不当行为而获利”这一现代法治社会重要共识。

综上所述,违约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不是解除权,而是诉讼权;并且违约方解除权必须达到了合同僵局、违约方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等特定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才可以提起诉讼解决,违约方行使的诉讼权利,具体到合同是否能够解除,需要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相应的判决。因此,强烈建议民事主体在考虑解除合同时,最优先级是看合同中是否有解除权的约定,次优先级是审查所涉及的案件事实是否符合法定解除权;再优先级看案件事实是否符合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然后再看案件事实是否符合情势变更的法律规定;最后再适用违约方解除合同诉权的规定。

邹高飞律师

2022年5月31日

租房合同陷僵局,相关损失谁来担? (二)

优质回答在租房合同陷入僵局的情况下,相关损失应由违约方承担,且双方都有责任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具体来说:

违约方承担主要损失:

在本案中,章某因餐馆经营不善而希望提前退租,但双方未协商一致,章某擅自搬离并停止支付房租,构成违约。因此,法院判决章某应向汤某支付违约金4万元,这体现了违约方应承担主要损失的原则。

守约方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扩大: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一条,当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如果守约方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那么对于扩大的损失部分,守约方是无权请求赔偿的。在本案中,汤某作为守约方,在章某违约后,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合同解除时间的确定:

法院结合本案实际情况及兼顾双方利益的公平原则,判决涉案合同于2022年12月解除。这意味着从该时间点起,双方不再受原租赁合同的约束,但违约方仍需承担此前的违约责任。

双方应本着诚信原则及时止损:

在合同僵局的情况下,双方都应秉持诚信原则,通过协商、沟通等方式尽快化解矛盾。违约方应积极承担违约责任,而守约方则应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解除合同,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在租房合同陷入僵局时,相关损失应由违约方承担,同时双方都有责任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扩大。

合同陷入僵局,定作人有权提起合同解除 (三)

优质回答当合同陷入难以继续履行的僵局时,定作人B公司有权提起合同解除,此观点在鲁法案例【2023】346中得到了法院的支持。案例涉及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委托加工协议》和《委托加工补充协议》。B公司因市场和生产需求变化,从2021年1月起停止了生产计划,导致合同无法按照原约定履行。法院一审判决解除双方协议,并要求B公司支付保底加工费和律师费,同时A公司需返还财产。分歧在于,一方认为B公司构成根本违约,另一方则依据定作人任意解除权支持B公司的解除请求。法官评析认为,B公司在无法预测的市场因素影响下请求解除合同是合理的,且违约责任适用与金钱债务不同,A公司要求的赔偿不属于强制履行范围。因此,法院支持B公司的解除请求,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合同陷入僵局,违约方能否要求解除合同 (四)

优质回答合同僵局现象在市场交易中广泛存在,其形成原因有很多,合同僵局的形成导致交易效率低下、社会资源浪费、有违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网友咨询:

合同陷入僵局,违约方能否要求解除合同?

律师解答:

合同僵局是指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履行合同或达成新的协议,从而陷入一种无法解决问题的状态。

违约方不享有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但是,在一些长期性合同如房屋租赁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形成合同僵局,一概不允许违约方通过起诉的方式解除合同,有时对双方都不利。在此前提下,符合下列条件,违约方起诉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人民法院判决解除合同的,违约方本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不能因解除合同而减少或者免除。

律师补充:

为了避免合同僵局的发生,双方应该在签订合同前认真审查和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尽可能规避风险;同时,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商,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出现合同僵局的情况,双方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包括重新协商协议、调整合同内容或者寻求第三方调解等方式来打破僵局,避免损失扩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八十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

(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

(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

有前款规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终止合同权利义务关系,但是不影响违约责任的承担。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优尔律网关于合同僵局是什么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