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已判决的还能刑事立案吗

民事已判决的还能刑事立案吗
在探讨“民事已判决的还能刑事立案吗”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民事判决与刑事立案的基本性质和目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民事判决与刑事立案的性质与目的
民事判决,作为司法程序的一种,主要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纠纷。它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侧重于对双方争议的事实进行认定,进而划分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等。这一过程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民事秩序。
而刑事立案,则是对犯罪行为进行追究的程序。它通常由公安机关、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依据职权启动,旨在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刑事立案要求有明确的犯罪事实,证据需达到一定的证明标准。
民事与刑事的交叉关联
尽管民事判决和刑事立案在性质、目的和程序上存在差异,但在某些情况下,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可能存在交叉关联。这意味着,在民事判决作出后,如果发现案件事实涉及刑事犯罪行为,且符合刑事立案条件的,侦查机关可以依法予以刑事立案。
判断能否刑事立案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证据证明存在犯罪事实,且该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例如,在经济纠纷的民事案件中,如果后续发现一方存在合同诈骗等犯罪行为,且有相应证据支撑,那么即便已有民事判决,依然可以启动刑事立案程序。
法律依据与实践操作
关于民事已判决后能否刑事立案的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与人民法院正在审理或者作出生效裁判文书的民事案件,如果属于同一法律事实或者有牵连关系,且符合一定条件,公安机关应当立案。
这些条件包括: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或者执行过程中发现经济犯罪嫌疑,并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起诉、中止诉讼、判决驳回诉讼请求或者中止执行生效裁判文书,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依法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认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并经省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在实际操作中,侦查机关会对报案、控告、举报等材料进行全面审查核实,以确定是否启动刑事立案程序。这一过程严格遵循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标准,确保立案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特殊情况的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民事已判决的案件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刑事立案,但实践中还需考虑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如果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基于同一事实,且已经进行了民事判决,后续发现该事实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通常需要通过相关途径如向公安机关报案等启动刑事程序。此时,要考虑“一事不再理”等原则的限制,避免对同一行为进行过度重复处理。
另外,刑事诉讼有着严格的立案条件和程序要求。只有经公安机关、检察院审查认为符合刑事立案标准时,才会正式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因此,在民事已判决后寻求刑事立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要求。
全文总结
综上所述,民事已判决的案件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刑事立案。这一过程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要求进行,确保立案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同时,要充分考虑民事与刑事的交叉关联以及特殊情况的限制,避免对同一行为进行过度重复处理。通过明确民事判决与刑事立案的关系和界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法律现象,并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相关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秩序。
- 1、刑事案件立案与撤案
- 2、民事纠纷3万会坐牢吗
- 3、民事纠纷与刑事案件的区别是什么
- 4、我国民事诉讼先予执行适用的案件范围有哪些
民事已判决的还能刑事立案吗的相关问答
刑事案件立案与撤案 (一)
优质回答1、刑事案件的和解主要是指民事部分的双方通过协商解决民事赔偿事宜。 2、撤诉主要指民事诉讼案件立案后判决前双方通过协商解决后,申请法院撤销案件。 3、对于刑事案件而言,不存在和解撤案问题,因为刑事案件是公权介入,公权不存在和解的问题;但刑事案件存在撤销案件的问题,也就说,构成违法,但情节轻微,不认为是犯罪,或虽然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小,不予以追究刑事责任,才何以撤销案件。 就你所说的案件,如果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小,并于移动公司就民事赔偿达成赔偿协议,有可能刑事方面不予立案,只给与治安处罚。换一句话说,如果是构成犯罪,能和移动公司就民事赔偿达成赔偿协议并取得谅解书,对减轻刑事处罚是由好处的,也许还可以判缓刑。
民事纠纷3万会坐牢吗 (二)
优质回答既然是属于民事纠纷,一般是不会坐牢的,民事纠纷只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欠债还钱后就不会涉及到刑事责任的问题,但有以下的情况的,就可能会承担刑事责任。 1、在刑法中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这一罪名,该罪的立案标准是法院作出判决、裁定书后,被执行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情节严重就会构成该罪,而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财产情况;伪造、毁灭有关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等。 2、向债权人举债的时候,出现欺诈的情形,法院在立案后发现涉及到犯罪的,会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民事纠纷与刑事案件的区别是什么 (三)
优质回答民事案件指发生在法律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争议,当事人无法协商解决,而诉诸司法机关,请求由司法机关受理并就有关民事权利和义务进行廓清和界定的案件,主要指有关财产权益方面的案件如合同纠纷,物权纠纷等以及侵权行为而发生的纠纷,比如殴打他人致轻微伤害(如果伤害严重,则变成刑事案件了),也包括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案件。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如罚金、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案件。
区别在于,民事案件一般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即,当事人不主动向国家司法机关请求,国家司法机关一般不介入干预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而形式案件一般都有国家刑事司法机关主动介入,受害人或者群众报案、举报后,公安、检察机关即会介入侦查。然后由检察院代表国家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由法院代表法律进行制裁。
我国民事诉讼先予执行适用的案件范围有哪些 (四)
优质回答我国民事诉讼先予执行适用的案件范围:
1、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案件;
2、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
3、因情况紧要先予执行的案件,指的下列情况:需要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的;需要立即制止某项行为的;需要立即返还用于购置生产原料、生产工具款的;追索恢复生产、经营的保险理赔费的。
申请先予执行的申请由权利人向受诉人民法院以书面的形式提出,人民法院不能在没有权利人提出申请的情况下依职权主动采取措施。当事人申请先予执行,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让申请人提供担保的,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当事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六条人民法院对下列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先予执行:
(一)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
(二)追索劳动报酬的;
(三)因情况紧要先予执行的。
第一百零七条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者生产经营。
(二)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人民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申请人败诉的,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先予执行遭受的财产损失。
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有民事判决还能刑事自诉吗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优尔律网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