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体系中,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法律是由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它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法规则是特定国家机关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主要针对特定领域或区域内的行为进行规范。政策则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具有阶级性、时效性等特点。标准则是由公认机构制定并批准的规范性文件,旨在确保特定领域内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四者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

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是如何区别和分类的 (一)

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是如何区别和分类的

政策通常是对一个时期内的奋斗方向进行指导性规定,它具有纲领性特点,但法律效力较低。政策的制定者通常是政府或相关机构,旨在为特定领域提供宏观指导。与之相比,法规是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旨在对特定领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整。

法律则是更高级别的规范,通常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如民法和刑法等。法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权威性,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法律效力高于法规和规章,是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基础。

标准则是技术规范和其他精确准则,用于规定某一范围内活动及其结果的规则和特性。标准通常由专业机构或行业协会制定,以确保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一致性和质量。

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依次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市的规章。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效力无高下之分,发生冲突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不同类型的规范性文件在效力上存在明显的层级关系。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而地方性法规效力又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部门规章的效力与地方性法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当两者发生冲突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则适用地方性法规;反之则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市的地方性法规效力无高下之分。

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层级有助于确保国家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同时也为解决不同层级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明确的处理机制。

中国宪法包括哪些法 (二)

在我国宪法包括哪些具体法律

在我国,按照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立法体制,法律位阶共分六级,它们从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律、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根本法律

由于最高权威的创制主体制定的、调整社会生活中最重要事项的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位阶,处于该位阶的法律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项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利益关系,即国家权力的归属及其纵向和横向的分工配置(国家权力的组织规范)、公民人权的尊重与保障(公民人权规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配置国家权力、保障公民人权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唯一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为保持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和稳定性,宪法的修改需要按照特别的程序来进行,比修改普通法律更加严格。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五分之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通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在数量上近3000人)。宪法作为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位阶,其他任何法律渊源均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2、基本法律

处于第二位阶的基本法律的创制权属于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制定或系统修改必须经全国人大代表过半数通过才能达成,这是基本法律区别于宪法(根本法律)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前所述宪法的创制或者修改须经全国人大体体代表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能通过)。基本法律的局部修改和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基本法律的修改、解释不能突破该法的基本原则。基本法律的适用和执行主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和法律授予权力的行政机关。基本法律的调整事项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利益归属和配置。

我国的基本法律包括民事基本法、行政基本法和刑事基本法以及诉讼法等。

3、普通法律

在根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位阶之下的法律是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通常约为150人左右)。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普通法律的创制依据是作为根本法律的宪法和宪法之下的基本法律。普通法律所调整的事项包容于基本法律调整事项之下,其内容为普通的社会关系中的利益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的创制主体是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是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是宪法第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5、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6、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最低的位阶,行政规章区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两种。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

如此来看,宪法的法律主要是分成了六个级别。比如说大家最熟悉的根本法肯定有刑法和民法总则等,然后非常普通的一些法律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像是行政法规,这就是赋予了行政单位的行政执法权,同时这些所有的法律,其中肯定没有任何一点是和我国的宪法相抵触的。

法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区别 (三)

法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识范围、专业设置、研究方向以及教育与培养的目标。

知识范围:法学一级学科作为法学的最高分类级别,涵盖了法律的基本理论、法律原则、法律制度等广泛的基础领域,为学生提供宽泛的法学视角和全面的理解。而法学二级学科则更加具体,专注于某一特定法律领域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

专业设置: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法学一级学科通常对应大学中的法学专业,是学生学习法学领域基础知识的入口。二级学科则是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的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二级学科进行深度学习。

研究方向:法学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相对广泛,可以涉及多个法律领域的交叉问题,适合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而二级学科的研究则更加聚焦,主要针对某一具体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教育与培养:法学一级学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法学基本素养和通识知识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全面把握法学领域的发展动态。而二级学科的教育则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在特定法律领域的专业技能和深度理解,为他们将来成为该领域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总的来说,法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在知识范围、专业设置、研究方向以及教育与培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了法学学科的广泛性与深入性,共同构成了法学教育的完整体系。

法律、法规和规章有什么区别? (四)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规章是国务院部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及地方政府制定的。

注意: 

1、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2、条例是法律的名称,不是法律的种类。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我国法律遵循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在法律覆盖层面上,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法律法规的等级 (五)

法律位阶由颁布规范性文件的机关级别决定,最高的是宪法,其次是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法律,接着是国务院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各部委制定颁布的部门规章,最后是地方制定颁布的地方规章,法律法规适用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

法律分析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适用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没有更强理由,不得径行适用法律原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法律适用原则是新法优先于旧法、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特殊法优先于一般法,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法律原则是以衡量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强度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中。应该要适用环境影响评价法,因为是由全国人大颁布实施的法律,而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则是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法律条例,前者是上位法,而后者则是政府条例,前者大于后者,应先适用,且不说两者没有冲突,即使有的话,也是要适用人大颁布的法律,而不能国务院的条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八十七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八十八条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九条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刑法属于哪个法律级别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优尔律网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