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务侵占罪的概念及立案标准
- 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 职务侵占罪的常见类型及案例
- 注意事项
本文提供了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职务侵占罪界定标准

职务侵占罪作为一种常见的企业内部腐败行为,近年来频繁发生,且涉案金额逐渐增大,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为了有效打击此类犯罪,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对职务侵占罪的界定标准进行深入探讨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围绕职务侵占罪的界定标准展开详细阐述。
职务侵占罪的概念及立案标准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对于此类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立案标准方面,一般要求侵占数额达到6万元(部分地方标准可能略有差异),且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非法占有的目的。
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构成职务侵占罪,需满足以下要件:
1. 主体要件:必须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可以包括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部门负责人、一般职员和工人等,只要他们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且利用了职务便利。
2. 主观要件: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的,且具有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目的。这种故意表现为明知是单位的财物而有意非法占有,即具有经济上的非法占为己有的意图。
3. 客观要件: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利用职务便利是指利用职权及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如主管、管理、经营、经手单位财物的权力。侵占行为可以表现为侵吞、窃取、骗取等多种手段。
4. 数额要件:侵占的数额必须达到较大标准。一般地,数额在6万元被视为数额较大。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具体数额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职务侵占罪的常见类型及案例
职务侵占罪在实践中表现出多种类型,如企业工作人员虚构支出走财务报销、占有或处置公司所有物品、将履职收取的公司资金据为己有等。以下是一个典型案例:
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泽旭,在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期间,利用其职务便利,以报销差旅费的名义从公司转账大量资金,用于个人消费和购买车辆。经审计,陈泽旭共侵占公司钱款50余万元。最终,陈泽旭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责令退赔侵占款项。
注意事项
在认定职务侵占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准确区分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两者虽在主体和利用职务便利方面相似,但关键区别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财物的最终去向。职务侵占罪是将财物占为己有,而挪用资金罪是暂时挪用归个人使用。
2. 要注意收集充分的证据材料,包括主体身份证据、侵占行为证据、财物权属证据、侵占数额证据以及主观故意证据等。这些证据应合法合规收集,形成完整证据链,以有力支持职务侵占罪的认定。
3. 在司法实践中,还需注意考虑行为人的犯罪动机、手段、退赃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职务侵占罪界定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优尔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