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作为人类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每一个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传说。春节,源自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与吉祥;中秋节,则与古代秋季祭月的礼俗有关,象征着团圆与丰收;端午节,据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通过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表达敬意与纪念;而清明节,则源于古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日子。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
- 1、各个节日的由来
- 2、中秋节的来历教案(汇编5篇)
- 3、关于中秋节的民间故事100字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相关解答:
各个节日的由来 (一)

最佳答案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春节(农历新年);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记者节(11月8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中秋阖家团员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登高敬老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设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云南信息港)
中秋节的来历教案(汇编5篇) (二)
最佳答案中秋节的来历教案(1) 活动目标:
理解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佳节的习俗和由来。
通过故事和图片学习,了解三个不同种族的节日习俗。
学习诗歌《月亮婆婆过生日》。
了解节日时的主要庆祝活动。
简要认识中秋节的来历,包括日期和意义。 活动重难点:理解中秋节的习俗及由来,了解不同种族的节日习俗。
活动准备:《爷爷为我打月饼》儿歌PPT,诗歌《月亮婆婆过生日》。 活动过程:
音乐欣赏:《爷爷为我打月饼》,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讨论歌曲提及的内容,引入中秋节话题。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讲解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讲述八月十五月亮圆的特点及与家人的团聚意义。
学习诗歌《月亮婆婆过生日》。
分享中秋节的习俗:与幼儿讨论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如全家人团圆、吃月饼、放孔明灯等。
了解不同种族的中秋节习俗:以壮族、侗族、朝鲜族为例,介绍他们的庆祝方式。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将诗歌回家与家人分享,观察并记录中秋节月亮的变化。 教学反思: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幼儿了解了中秋节的由来、习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了口头表达和分享的能力。
中秋节的来历教案(2)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在集体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中秋夜景图片。
《嫦娥奔月》动画视频。
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图片。
月饼样品。 活动过程:
展示中秋夜景图片,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出中秋节的话题。
播放《嫦娥奔月》动画视频,了解中秋节的传说。
讨论中秋节习俗,展示各地过中秋节的图片。
品尝月饼,感受中秋节的氛围。 延伸活动:
在阅读区投放中秋节绘本,鼓励幼儿阅读并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际品尝,幼儿对中秋节有了直观的认识,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秋节的来历教案(3)
活动目标: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及由来。
学习诗歌《月亮婆婆过生日》。 活动准备:
《爷爷为我打月饼》儿歌PPT。
诗歌《月亮婆婆过生日》。 活动过程:
音乐欣赏引入,讨论中秋节的习俗。
讲解中秋节的由来,强调“团圆”主题。
学习诗歌《月亮婆婆过生日》。
了解不同种族的中秋节习俗。
活动延伸:分享月饼,观察月亮变化。 教学反思:通过音乐、故事和诗歌,幼儿对中秋节有了全面的了解,增强了节日的体验感。
中秋节的来历教案(4)
活动目标: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和由来。
在集体活动中,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中秋夜圆月图片。
《嫦娥奔月》故事与视频。
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图片。
月饼样品。 活动过程:
展示中秋夜景图片,引导幼儿想象。
播放《嫦娥奔月》动画视频,了解中秋节传说。
讨论中秋节习俗,展示各地过节图片。
品尝月饼,感受节日氛围。 延伸活动:
阅读区投放相关绘本,鼓励幼儿阅读。 教学反思:通过故事、视频和实际体验,幼儿对中秋节有了深刻的印象,增强了节日文化意识。
中秋节的来历教案(5)
活动目标: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愿意在集体前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中秋夜圆月图片。
《嫦娥奔月》故事与视频。
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图片。
月饼样品。 活动过程:
展示中秋夜景图片,激发幼儿想象力。
播放《嫦娥奔月》动画视频,了解中秋节传说。
讨论中秋节习俗,展示各地过节图片。
品尝月饼,体验节日氛围。 延伸活动:
阅读区投放相关绘本,鼓励幼儿阅读。 教学反思: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际品尝,幼儿对中秋节有了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关于中秋节的民间故事100字 (三)
最佳答案相信大家每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应该多看过或者听过后羿射日的故事吧!基本上在每一个中秋节,这个故事总是被拿出来传唱一番,而大家知道中秋节这个日子,具体是怎么由来的吗?当然不是了。现在我为大家细细的讲来吧!
有一个传说,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嫦娥奔月》。嫦娥因为在天上弄些不正当的东西,而被打下凡间,成了凡人,她和后羿一起生活着,可是每想到自己要死,心里就很不安,于是,她就叫后羿到西王母娘娘那儿,去要几颗长生不老药,后羿很快就起程了。他闯过了刀山火海,终于到了。西王母娘娘早就知道后羿会来拿药,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了后羿,还对他说:“这两颗长生不老药呀,你和嫦娥一人吃一颗,就可以长生不老,如果一个人吃了两颗的话,就可以飞上天庭,做神仙。”于是,后羿拿了药,回到了家,他把药给了嫦娥,叫她好好保管,等有一天,他们一起吃,他还把西王母娘娘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嫦娥,因为嫦娥太想回到天庭了,于是有一天,趁后羿不在,嫦娥把两颗药一起吞了下去,刚吃完,身体就轻飘飘的,马上就飞了起来,往天庭,可是嫦娥一想,到了天庭,仍然要受处罚,就转过身,朝月亮上飞去,从此,嫦娥就生活在月宫里,从此以后,每当到了中秋节,我就会想起这个故事。
当然,这只是传说,其实,中秋节的由来应该是旧历的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月圆节,俗称八月节,是民间传统的三节之一。旧历八月十五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这就是中秋节的传说,相信大家听完我的讲解之后,肯定都记下来了吧!以后可以告诉更多的人哦!
明白了中秋节是怎么来的来历的一些关键内容,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可以点击优尔律网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