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土匪

尤溪县土匪历史探析
导语: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这片土地上却曾笼罩着一股土匪的阴霾。土匪活动频繁,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文将深入探讨尤溪县土匪的起源、发展、影响以及最终的剿灭,以此铭记历史,警醒世人。
土匪的起源与背景
尤溪县的土匪问题,根源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政府无力维护治安,导致土匪滋生。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许多人被迫走上土匪之路,以求生存。其中,卢兴邦便是尤溪县最著名的土匪头目之一。他早年不务正业,嗜酒好赌,后因得到资助而起事,纠集同伙,歃血结拜,成为独霸一方的土匪头子。
土匪的活动与罪行
卢兴邦及其部众在尤溪县及周边地区犯下了累累罪行。他们拦路抢劫、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据史料记载,卢部多次侵入周边村庄,烧毁房屋,杀害无辜村民,勒索巨款。在军阀混战年代,兵匪难分,人民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卢兴邦部甚至公然发行伪钞,制造劣质银币,搜刮民财,破坏金融秩序,使当地百姓生活雪上加霜。这些罪行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给尤溪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土匪的影响与危害
土匪的活动对尤溪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首先,土匪的抢劫和勒索行为导致了当地经济的衰退,许多家庭因无法承受土匪的剥削而破产。其次,土匪的暴力行为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安全感严重缺失。此外,土匪还破坏了当地的文化和教育事业,许多学校被迫关闭,孩子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土匪的剿灭与治理
面对土匪的猖獗活动,尤溪县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采取了果断措施进行剿灭。1950年,解放军847支队进驻尤溪,与当地民兵和群众协同作战,对土匪进行了有力的打击。通过军事打击、政治攻势和群众工作相结合的策略,成功瓦解了土匪势力。截至1950年底,尤溪县境内的土匪已基本肃清。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为尤溪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文总结
尤溪县的土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根源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经济的衰退。土匪的活动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然而,尤溪县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通过有力的措施和策略,成功剿灭了土匪势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铭记历史,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努力推动尤溪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卢兴邦相关事件 (一)
贡献者回答民国元年(1912),卢兴邦欲赎回自己典当的竹林遭财主黄名扬拒绝。卢愤而指责黄为“黑心肝的财主”,不久后,黄家果然遭遇德化土匪抢劫。黄向县衙诬告卢通匪,卢被迫逃至德化陈卓纸厂做工。后陈卓带领纸厂工人加入苏益武装团伙,卢也参与其中并担任伙夫。 民国4年(1915),苏益武装解散,卢兴邦亲手击毙曾诬告他的黄名扬,随后与南平县南山人苏龙光等人组织“十兴同盟”,卢被推举为“头兄”。同年,池田乡双鲤村深坑,卢兴邦及其9位同伙按照古老仪式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以兴盛为名,改名以“兴”字为辈分。此次结盟史称“十兴结盟”,成为卢兴邦势力的核心骨干。
自此,卢兴邦以劫掠为生,两年内发展匪徒300多人,横行尤溪山区。他向各村索要款粮,若不交纳,便抓捕民众进行杀人放火,许多乡村深受其害。
扩展资料
卢兴邦(1880~1945年),原名文梁,字正栋,号光国,生于尤溪县六都朱源里农家。卢兴邦童年丧父,贫寒失学,以制作土纸和挑贩土纸为生。
军阀卢昌义 (二)
贡献者回答北洋皖系军阀卢永祥
山东省济阳县人,字子嘉,生于1867年。
1887.8.考入山海关随营武备学堂学习。
1891.毕业,留校任教。
1896.1.赴天津小站参与编练新军。
1911.4.任北洋军第3镇第5协统领。
1912.9.升任陆军24师师长,授陆军中将。1914.6.调任第10师师长。1915.12.又调任淞沪护军副使。1917.1.改任淞沪护军正使。
1919.8.调署浙江督军。1922.改任浙江军务善后督办。
1924.10.在“江浙战争”中被直系军阀齐燮元、孙传芳击败,离开部队避走日本。
1924.12.被段祺瑞委任为直隶军务善后督办。
1925.1.改任苏皖宣抚使,并在南京组织宣抚军,自兼江苏军务督办,借奉系军力赶走齐燮元,占据江苏。1925.4.兼任江苏督军。
1925.8.辞职。
1925.9.赴北京,任故宫博物院临时董事会董事。
1932.1.被南京政府聘为国难会议会员。1933.在天津病逝,终年66岁。
从卢兴邦的特点浅谈卢部的兴衰
民国时期的福建,民军林立,土匪如毛,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和全国许多省份一样,在数十年的兵荒马乱中,崛起了一批批军阀,这些军阀有共性,但也有它自己的个性。其中福建的四大军阀之首的卢兴邦实力最为雄厚,他的所作所为,深刻的影响了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在福建近代史占有一席之地。
卢兴邦出生在尤溪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卢兴邦少时家里贫寒,靠贩土纸为生,后由于被地主所迫,流离他乡,投靠了农民起义军据点天花寨。后起义军被诱杀起义失败,卢幸免与卢文淳等人结成“十兴同盟”。他是众匪之首,北洋军拿他没办法,只能眼看卢部日渐坐大。卢部匪势染指闽北大部,恶名远扬。与其他民军领袖和地方军阀相比卢兴邦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命力强。惟绿林中人之先师,抗四面之敌,驱李厚基拒孙传芳,创惩刘和鼎,实践闽人治闽之口号,以福建人为主,在福建军人中实仅尤溪卢兴邦一人。福建的军民头子,大都如过眼烟去,下场可悲,不然就是“墙头草两边倒”谁强跟谁。唯有卢兴邦一人,靠拉杆起家,无论如何改编,始终掌有军队与地盘,这在福建众多的民军头子和地方军阀中是绝无仅有的。
卢兴邦头脑精明,一心想找个政治靠山,他派同应基赴广州同军政府联络,接受孙中山的委派,担任福建三民主义宣传员。后来广州军政府大本营又任命卢兴邦为福建上游指挥官,卢兴邦由匪而军,由军而仕,福建民军人物中,唯有卢兴邦有此殊荣和能量,这一阶段,是卢兴邦作为闽北土皇帝的全盛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智聪明的卢兴邦乘势到处侵占地盘以扩大自己势力,经过十年的强取豪夺,厮杀征战,卢用枪杆了巩固了其闽北土皇帝的地位同时也成为富甲一方的闽北大财主。
卢兴邦在福建军民中算是比较有政治眼光的,他与国民党挂上钩后,政治立场从未改变,不象别的民军“有奶便是娘”,他多年坚持反对北洋军阀这也是他巩固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他这个人野心太大,同时他又很骄傲,为了炫耀他也兴办了许多校舍、图书馆,但是这永远无法弥补他的过错,让他的“英名”流芳百世。为了实现主控福建政局的政治野心,贯于政治投机的卢兴邦错误的发动了“一•六事件”,本以为可以在蒋介石的“后院”福建放一把火,结果却偷鸡不成反失一把米在和刘和鼎的战争中卢部一攻再攻始终无法突破对方任何一条战壕,以壮士气,渐至再衰三竭,终于不堪收拾,最后全线崩溃,被迫认输求和。“一•六事件”成了卢部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卢兴邦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淞沪会战中,卢部的三个团组成大刀队夜袭日寇,打死大量日军,曾用各种轻武器打下了敌机三架。卢部共有4300多名官兵战死。抗日战争胜利后,卢部番号被撤消,靠打家劫舍起家的这支国民党军队,终于走完了其近20年的历程。在国家存亡的关头,卢部能主动参战,几乎全军覆灭于抗日战场,其归宿是悲壮的。
没有找到卢昌义
坑头村位于哪个省 (三)
贡献者回答坑头村属三明市尤溪县八字桥乡第二大行政村。位于尤溪县西部,与大田县广平镇万筹村接壤,在秀丽的玳瑁山脚下,南邻下畲,北交黄龙,东可直至八字桥乡,有5公里之距,全是4.5米宽的水泥公路。
坑头地广物丰,村落面积14.4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6197亩,竹林面积7992亩,油茶林面积57亩,耕地面积1608亩。现全村人口有2248人(其中男1314人,女934人),543户,辖13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力1561人,劳动力转移763人。
坑头村旧称福建省延平府尤溪县常平乡进溪里一都居积保,现属三明市尤溪县八字桥乡。坑头村现有四个主要姓氏,姓余人口较多,还有罗、肖、高等姓氏。分别在不同的年代在此定居。其中余氏始祖余孙七公于明朝,永乐7年(公元1410年)从大田县广平镇石室迁入,已繁衍26代,至今已有597年。明、清两代共考中10个秀才,解放后,有五位干部分别位居副处级职务,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近年来有相当数量的学子考取大学,先后分别在不同岗位工作。
余氏祖祠始建于民国年间,公元(1915年),有六单元三层木质高楼,保存比较完好。此外,龙峰院自然村的灵峰寺,正堂梁柱宏伟,年代久远,有历史价值;西部白鹤寺,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游客络绎不绝;在池塘坑自然村境内风景秀丽的山上建庙堂一座。坑头村自古有抗击土匪,保卫家乡光荣传统,曾经涌现过为村捐躯的壮士,传为佳话,有口皆碑。
坑头村森林覆盖率好,植树造林成绩显著,林地面积13000亩。有珍贵名木古树,其中红豆杉和楠木最为著名,素称尤溪红豆杉大王就在坑头。有特色产业为毛竹和佛手瓜,毛竹山共有8000亩,年约产竹10万支,产笋350吨,经济价值达145万元;庭院作物佛手瓜家家户户都种植,遍及全村每个角落,最高年份产量达5000吨,为改善广大村民的生活起了重大作用;还有辅助经济作物茶、果等,增加了不少农户经济收放。坑头村景色秀丽,山青水秀,交通、电信发达,各自然村通公路,田头地段通机耕通,手机、电话、摩托车家家普及,不少农户买了小车,小型造纸厂一座,水电站一座,光纤基站一座,移动机站一座,信号覆盖全村。村里有壮大的营销队伍,营销人员百余人,为本乡及周边的农副产品提供产、供、销优质服务,为家乡经济发展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现村村两委引导下,村级组织连续五年在全乡各项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得到县、乡领导的表彰,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也为全村的全面发展作出的突出的贡献。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32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53万元,农业总产值1975万元,人均纯收入3482元。
坑头村附近有朱子文化园、桂峰古村、侠天下旅游区、枕头山森林公园、南溪书院等旅游景点,有尤溪金柑、尤溪绿笋、尤溪绿茶、尤溪红、尤溪茶籽油等特产。
蔡文明原福建尤溪县副县长 (四)
贡献者回答蔡文明,1916年出生在福建尤溪县台溪乡东井村,少年时期便投身革命。16岁时,他加入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二师,成为了副师长卢兴荣的卫兵。1937年,随军参与抗日战争,战后回到尤溪。1934年2月,蔡文明在沙县做工时,经由中共闽西北游击队参谋长林志群引导,投身革命事业,在沙县等地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担任过交通员和地方工作队队员。
1947年,蔡文明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陆续担任连指导员等职务。同年8月,他在执行任务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但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机智,他成功逃脱。1949年7月5日,蔡文明回归尤溪,参与和平解放队伍,担任县公安局长。面对当时猖獗的反革命势力和土匪活动,他积极剿匪,成功促使吴庆仰股匪85人放下武器,稳定了第三区的局势。
蔡文明在尤溪县的政治生涯中,连续当选为第一、三、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担任过公安局长、副局长、八区副区长、区长、民政科长和副县长等职务。他始终保持平易近人的态度,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认为职务的升降迁调都是根据党的需要。1978年,蔡文明在尤溪城关病逝,享年62岁,为尤溪县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溪合口济雍雍 (五)
贡献者回答路,往往是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因素。在公路运输发展之前,利用天然水道从事运输是最重要的交通方式,水道两岸自然兴起许多村庄,雍口村就是这样的一个村庄。
雍口村位于尤溪县西滨镇西南部,东依黄岩山麓,西对夫人山脉,华兰溪由南向北穿过全境,在村尾部与尤溪河汇合,使雍口借助水道运输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洋中、汤川、溪尾、中仙、台溪等乡镇水陆交通的中心驿站。据《西滨乡志》记载,雍口街在清末到民国时期,商旅云集,市场繁荣,有万元的苏广百货、南北京果店四家(义盛、裕通、杨生利、长盛茂),食杂旅社二十余家。村里老人回忆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雍口村还有七家旅社、七家饭店、五家肉店,可以想像一下当时的繁华场景。
雍口村居民最多时有40多个姓氏,现在仍然还有35个姓氏。他们的祖先大都是在雍口谋生而定居下来,一直繁衍至今。这么多的姓氏,也从侧面反映了雍口当年的兴盛,有的外地人来此开店做工,发现易于讨生活,就留下不走了。至今村里还流行一句话,叫“东走西走,不如雍口”,意思是说,为生活东奔西跑,还不如直接留在雍口谋生。
在雍口村庄中部,有一座铁索桥,始建于1981年,方便了两岸往来。在铁索桥西岸边,同行的村干部告诉我们,沿岸是一条古代通往华兰村的官道。细看之下,果然发现岸边有一条不足一米宽的石径,沿河岸开凿而成。真难以想像,早期先民是在这样一条狭窄的石径上两端奔走、谋求生活,如果不是村干部告诉我,我绝对不敢把这当作一条路。村干部还告诉我,“对面山”还有一条官道,可通往尤溪县城,约15公里,因都是上坡,福州方向客商在雍口码头上岸后,往往要在雍口过夜,歇一个晚上好有力气走路。村干部口中的“对面山”就是夫人山,因山上有座夫人宫而得名,现夫人宫已迁至铁索桥的东岸边,夫人山因在村庄的对面成了“对面山”。
雍口因是尤溪与华兰溪汇合之处,水运兴盛时期成了尤溪下游水陆交通要道、物资吞吐口岸,年均运送木材5万立方米。四邻的木材集此转运福州,这与村形如木排相契合,故有“雍口木排形,储木乃天形”之说。木排从雍口码头顺流而下,运到福州要五天时间,工人在木排上搭个帐蓬,五天时间里吃住都在木排上。
1957年,为了便于输送木头,从雍口至溪尾乡大宁村,曾建有一条专门拉木头的铁轨平车道,这样的景象可以从电影《林海雪原》里找到。1966年,在铁轨平车道的基础上,建成了林业公路,如今林业公路已经实施水泥硬化,成为雍口通行华兰和洋中、溪尾的交通要道。
丰富的水资源,不仅为雍口提供了便捷的水运通道,也曾为雍口提供了生产生活的动力支撑。在没有电力的时代,村民拦华兰溪兴建水利工程,装上水车,利用车碓给稻谷脱壳,几百年来成为村民粮食加工的重要工具。在水车叶轮上,安装上斜削的竹筒,在竹筒倾倒处安渠接水,就可用水车做功舀水灌溉良田。
而早在1957年,雍口村就建有一座水电站,装机容量17千瓦,可供全村晚上点3个小时、早晨2个小时的照明。1974年,雍口村建成卢头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25千瓦,可供全村照明和加工使用,进入了电力时代。这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许多农村家庭大都使用煤油灯照明相比,已经是非常先进的了。
水运成就了雍口的繁华,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雍口仍是西滨镇西南部的重点村,雍口街道上分布着购销站、邮电所、采购站、信用社、粮库等乡镇分支机构,是全县首个被评为市级文明村的建置村。后来,尤口公路通车了,316国道通车了,福银高速公路通车了,向莆铁路通车了,交通改变了格局,曾经的水陆交通要道、物资吞吐口岸也渐渐失去了往昔的光彩。1993年,随着水口水电站的建成,雍口的水运通道成为了历史,曾经的雍口码头也成了淹没区,现在只能从运木队、储木场、水运站这些建筑旧址上,去窥测昔日人来客往、木排绵延的场景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华兰溪通雍口五公里处,有一“三门”奇迹,由天然龙潭、风扇衕和拦坝嘴三个险要奇观的闸门组成,成群水獭在此栖居,过去多有木排被阻、人命被害之事发生。乡民认为是水獭神作怪,在龙潭右岸建庙祭祀,木排经过此地,都要备三牲酒礼奉祭水獭神。1957年,兴建铁轨平车道时,沿岸岩石炸毁,已不如原来险峻,但险要仍在,现今行旅每经过林业公路,依然要临境感叹一番。
雍口街原临溪而设,历史上遭受过多次洪灾。据记载,1924年甲子年水灾,雍口街民房大量倒塌、冲走。1934年6月11日洪水,雍口街冲走民房73座,淹死人命5条。而1960年6月10日的一场特大洪水,把雍口街所有的房屋直接冲走。经过此劫后,乡民退往黄岩山麓盖房,慢慢形成现在的雍口村庄。
繁华之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雍口村不但深受洪灾之害,也饱受兵灾之苦。1912年12月,陈长元股匪串入雍口,劫走2000银元、5两黄金。1914年,闽督军李原基派兵入尤兴剿卢兴邦部,驻扎雍口中,第二天派夫50名、团兵20名组成敢死队,行抵中遇卢部突击,伤亡18人。1917年,卢兴邦派副官肖元信到雍口,勒款3000元、毛猪5头、鸡鸭50只。1921年,陈荣标股匪百余人攻打雍口,被碉堡内民兵击毙8人,退走时烧毁沿街民房54座。1925年,驻闽军阀周荫人派一北兵连驻扎雍口,行旅过客有可疑者即被枪杀,8月12日一天就杀死7人。1926年,卢部卢兴荣进攻雍口,北兵连不战而退,临退时洗劫3家商店,掳走6名妇女。1930年,卢兴邦部与刘和鼎部作战,卢部战败返回尤溪,途经雍口,要求当地造担架、派挑夫、供食宿,村民不堪其扰。1949年5月13日,国民党第五军败退经过雍口,大肆掠夺一番。
雍口乡民被苦难一次又一次地磨练着,造就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新中国建立后,开启了新的征程,一代一代接继着把雍口建成明星村。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雍口村就被评为市级文明村,这在全县属于首例。
红菇是雍口村的特产,被誉为福建人的最爱,红菇炖鸡是一道著名的闽菜,更是雍口人的家常菜。红菇是名贵的野生食用菌,因对土壤、气候的要求很高,至今无法人工栽培。物以稀为贵,再加上红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就有了“菇中之王”的美称,现今闽中流行坐月子吃红菇炖鸡的习俗。
得益于周边山脉优良的生态环境,雍口自古以来盛产红菇。可红菇并没有因自己身价的不断抬升而增产,也不因村民长年累月的采摘而减产,从容地按自然的规律每天盛开,欣然面对村民的采摘。
好生态,自然人长寿。雍口村是闻名的长寿村,据《西滨乡志》记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中就有两位百岁老人。一名宋望治,常教导亲友说:“为人要光明正大,做事应坦率无私,我虽村妇,这些道理至今百岁不渝”,享年101岁。一名林秀英,百岁仍能自行上街购物,一共度过了104个漫长岁月。据村干部介绍,目前雍口村有90岁老人20多人。
也许是多食红菇的缘故吧,雍口人生活的从从容容。不管过去经历多少灾难,不管交通格局怎么改变,雍口人不计较、不埋怨,总是努力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近年来,雍口村先后实施了路灯亮化、景观节点、人行道、木栈道等工程,建成了森林人家公园,村庄面貎得到很大的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最近,雍口街道上、溪流边、山麓下,多了一个从容的身影,他就是环境科学专家徐开钦。少小离家的他,在学有所成之后,最放不下的还是家乡的山山水水。于是他放弃了国外丰厚的待遇,毅然回来报效祖国,有了更多的时间栖居家乡,总在早晨和傍晚四处走走,重拾童年的记忆,随手拿出兜里的相机,记录下家乡的日月升落的养眼瞬间,和各种鸟雀、游蛇等动物的灵动身影。
雍口建村历史悠久,有史可考可追溯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比尤溪建县还早。悠久的历史让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村里的徐氏家训、吴氏家训,跨越了几百年仍然约束着后人。全村虽多达30多个姓氏,各姓氏之间皆能雍雍相处,其乐融融。
提起雍口,最让人遐想的是徐家大院。徐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是一座集民居和抗敌防御为一体的具有土堡建筑元素的大型防御性乡土民居建筑,从徐家大院的兴建,就可以看出清末闽中就开始有土匪横行乡里。徐家大院是全村唯一躲过1960年特大洪水洗劫的民居,当年特大洪水过后,无家可归的全村人全部临时搬进徐家大院居住。徐家大院敞开包容的胸襟,用228个房间装下了全村百姓全村人度过那段艰困的日子。
踏进徐家大院,空过屋宇天井,看白墙青瓦、木雕彩绘,仿佛可望穿当年一派繁荣景象,与历史辉煌交错相叠。最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在南侧的横厝墙上,发现许多红色大字,依稀可辨“春色光辉”“清风明月”“福星”等字迹,书法称不上艺术,不知何人写于何时,但可看出其人对风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在东侧的扶楼上,发现“福建全省¨¨第二师师长黄示”等字迹,写得歪歪扭扭,辨认不清,应是当年民国军阀混战时期驻兵留下的。徐家大院的包容,是有其历史传承的。
在雍口后门街原有一座圣母庵,供奉陈、林、李三夫人,三夫人也称“临水夫人”。临水夫人是福建民众崇奉的女神,视其为乡里的守护神。圣母庵毁于1960年的特大洪水。2009年众信士乐捐重建,更名为“圣母宫”。
据说,原圣母庵还供奉一位张圣君。雍口尾塘原有一座张圣君庵,始建于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后来张圣君庵不幸遭到火灾,张圣君神像除了腿部受轻伤外,其余基本完好,众人就把张圣君神像安于圣母庵中,1960年特大洪灾时与圣母庵一并被冲走。1995年,众信士乐捐在距雍口村庄1公里的枕头山支脉兴建联台宫,再造张圣君神像。自古以来,盛世修庙宇,雍口亦然。
雍口有一个知道了就想去的地方——仙人谷,流传有铁拐李在此修炼的故事。其实,仙人谷是刚被发现不久的一处秘境,目前尚未开发,因此知道的人不多。仙人谷内,溪流潺潺,鸟语声声,瀑布层叠,状如哮天犬、青蛙、仙人脚印、天桥等各种奇石散落山涧,是一处天然的氧吧,被村民誉为身边的九寨沟。
近年来,雍口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建成了库区移民文化活动中心、和谐广场、新戏院,为当地群众开展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环境。村里到了春节,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让农民走上舞台喜迎新春,还会开展篮球赛、象棋比赛、乒乓球赛等文体活动。
良好的文化传承,让雍口村民秉承着村名的和谐精神,在礼敬传统、勤劳守信、俭朴持家、睦邻友善、耕读孝义、诗书礼法的行为规范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写下永续发展的新篇章。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尤溪杀人。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优尔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