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李自成简介,我要正经的!
- 2、宋代州级幕职官的主要职能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相关解答:
李自成简介,我要正经的! (一)

答李自成(1606~1645)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原名鸿基。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廿一(1606年9月22日)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童年为地主牧羊。天启六年(1626),充银川驿卒,苦习骑射。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十年冬,围攻成都多日未克,后折师梓潼迎战明总兵左光先,曹变蛟失利。遂分道返陕,移师潼关,遭明军伏击,将卒伤亡散失甚众,率部将刘宗敏,田见秀等18骑隐伏于陕西商,洛山中。不久,亲赴谷城(今属湖北),获取为明廷招抚的张献忠资助。十二年,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后协助罗汝才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杨世恩部。十三年,为明总兵左良玉败于房县,重入河南,破永宁(今洛宁),斩万安王朱采�。与当地农民军首领一斗谷合兵,众至数十万,攻克宜阳。进至卢氏,得牛金星,宁献策,用为谋士。纳李岩均田免赋建策,深得民众拥护,有歌谣“迎闯王,不纳粮”(《明史·李自成传》)。十四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朱常洵。旋挥师围开封,数攻不克,南走邓州,与脱离张献忠的罗汝才合兵,众号百万。后乘明军四路向河南新蔡,项城调集,遣精兵于途中伏击,致明军阵乱败逃,执杀明总督傅宗龙于项城。十五年,与罗汝才以20万众再围开封,激战20余日未克,回师攻破河南襄城,俘斩明总督汪乔年和降明的农民军首领李万庆(射塌天)。继克陈州(今淮阳),与当地农民军会师,返师三围开封。先歼出城突袭的三营明军,后遣部连破郑州,荥阳,上蔡,扫清开封周围明军据点。明督师丁启睿,总兵左良玉率师十余万挺进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李自成遂以部分兵力继续围城,自率主力占领朱仙镇有利地形,近战获胜,俘明军数万人。旋回师开封,挖墙填药爆破并掘黄河堤灌城(一说明军掘堤灌农民军)。为阻击明督师孙传庭部,率师西向,战于郏县,不利,遂向冢头寨(在今南阳境)转移。途中大量抛弃甲仗财物,诱明军竞相争夺而乱阵,遂率部反击得手,斩俘将校70余人,步骑数千,获柿园大捷。进围汝宁(今汝南),环城发炮,百道架梯登城,执斩明督师杨文岳,分巡佥事王世琮等。挥师南走,绕道白马滩,架门扉作浮桥以渡,迫左良玉弃水寨而遁,进占襄阳(今属湖北襄樊)。旋分兵连破夷陵(今宜昌),荆门诸州县。十六年正月,重返襄阳,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口号安民。改襄阳为襄京,建立大顺政权,被拥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称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命张国绅为上相,牛金星为左辅,刘宗敏为权将军,李岩为制将军。随后,纳谋士顾君恩建策,制定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后取北京的作战方略。亲率大军北上河南,在汝州之战中歼明军4万余人,迫孙传庭败逃陕西。乘势间道缘山追击,尽歼镇守潼关明军,击杀孙传庭,占领潼关,西安。旋分兵追歼明军残部,连下延安,汉中,榆林诸重镇。十七年正月,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随后率师强渡黄河,东进山西,连破汾州,太原。旋兵分两路,遣部将刘芳亮率南路军攻大名(今属河北),真定(今正定),自与刘宗敏率主力为北路,于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境)与明军血战数日,击杀明总兵周遇吉。后相继进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属北京)。三月十七两路会师北京城下,于十九日破城,迫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改明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变武将称谓,定品位,完善军制。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总兵吴三桂,未果。四月十三,率兵约10万(一说6万)往攻。在山海关之战中被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兵击败,损兵数万,退师北京,大顺军由盛转衰。廿九日称帝,翌日离京西撤,令刘宗敏为主帅组织兵力沿途反击。时农民军内部矛盾加剧,军事上节节败退,致使屯守山西,陕西计划无法实现,遂引兵经陕西退至湖广。大顺永昌二年(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于通山县(今属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年40岁。一说出家为僧,卒于康熙年间。李自成统军作战十余年,重视从严管理,训练部队;注意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重要篇章。
宋代州级幕职官的主要职能 (二)
答宋代州政丛杂,军政、民政、财政、刑狱、上下文移、赈恤灾伤、布宣教化、察举官员,无所不与,“以一守令之身而下兼众曹之事,非材闳力钜,谁与共此凛凛哉。”特别是刑狱繁多、财税任务重的州郡,知州、通判不能事必躬亲,必须借助属官才能有所作为。
(一)幕职诸官及其职能
总体上,宋代幕职官“掌助理郡政,分案治事,其簿书、案牍、文移付受、催督之事皆分掌之。凡郡事,与守亻卒通签书”。即,幕职官和通判一样,每日赴长官厅议事,并签书当天的公文,参预议定主要州政,更多的是审理各类刑事和民事案件。
1、判官与签判
唐代判官是藩镇使府中位次副使的重要属官,“判官二人,分判仓、兵、骑、胄四曹事”。宋代判官,基本不理兵戎之政,而以佐理行政、司法、财政、监察等为主要职责。
一般大州置二员,小州一员或不置,主要由选人担任。太平兴国四年八月,“太宗以诸[诸字原误作宿]州戎幕缺官,选朝士补之,俾分理事,且试其才”,首批派遣15名具有朝官官阶的文官出任诸州节度判官。
因为是朝官出任,所以他们的差遣职名是签署某军节度观察判官,后简称签判。这是宋代签判创置之始。
此后,凡京朝官出任判官者,便称签判,选人充任者依旧称判官。签判与判官职能相当,被称为“郡僚之长”,地位在本州其他属官之上,可以代理正副长官之职事。
2、掌书记与支使
掌书记之名始于南朝刘宋时。唐朝节度使下亦置,负责使府表奏书檄之事。除“掌表奏、书檄、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外,还掌理有关军事、政事的文书写作之事,因此得以“行中参谋,关预军中机密”,是藩镇长官重要的文秘助手,被称为“节度之喉舌”。
观察支使始置于唐,其职责既承担观察使府中的文字工作,更侧重府中军政事务。二者皆由长官奏辟,是方镇长官重要的亲信私从。
宋朝立国后,首先限定掌书记的任职资格,各地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自初官除授”,今后须“历职两任、有文学者”,方许节度观察留后奏充。
太平兴国六年,诏令复置观察支使,“诸道节度州依旧置观察支使一员,资考俸料并同掌书记。自今吏部除拟,以经学及诸色入仕无出身人充,凡书记、支使不得并置。此后,凡有出身人担任者为节度掌书记,无出身人担任者即为观察支使,他们的任命由过去的藩镇自辟改为主要由吏部派选人担任,其地位在“判官之下,推官之上”。
3、推官
一般情况下,宋代两使州置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各一员,其余州军仅置一员,所以,推官包括节推、察推、团练推官、防御推官、军事推官。其职责与判官相差不大,都是共同协助州长官处理州政,即“判官、推官掌受发符移,分案治事。”在不设签判及判官之州军,即由推官主持签厅公事,或称之为推官厅公事。推官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推官与判官一样,每日赴签厅与长贰共同签署公文。在设判官、签判的州,推官只是从属地位,在不设判官、签判的州,推官即成为属官之长。如邵州签厅,原只有推官一员,孝宗淳熙二年十二月,始添差判官一员。
其次,参与州级司法。推官与判官共同参与司法案件的录问、签押与拟判,行使司法监察权。如太宗时,钱若水进士及第授同州观察推官,即曾设法纠正了录事参军错判的一桩人命案,使数人免死。
除办理本州狱案外,推官还常常被监司临时抽调,外出办理邻州案件,或本州他官已断而翻供的案件。如郁林州推官洪处厚曾被提点刑狱派去处理钦州大案。
③参与兴修农田水利、赈济灾伤等事务。
在宋朝兴修水利的高潮中,各地知州、监司固然是主力,推官也多预谋其事。
宋代统治者多重视荒政,每当发生灾荒时,地方长官都须亲自主持赈济,属官也多参与其事。
明白了林州杀人案的一些关键内容,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可以点击优尔律网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