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罪,作为一种严重的金融犯罪,其构成情形多样且复杂。主要包括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骗取贷款,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或证明文件来诈骗金融机构,以及利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等手段。这些行为均体现了行为人的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手段使金融机构产生错误认识并发放贷款,从而给金融机构造成经济损失。了解并认清这些构成情形,对于防范和打击贷款诈骗罪具有重要意义。
- 1、认定贷款诈骗罪的构成情形
- 2、贷款诈骗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 3、贷款诈骗罪如何认定
- 4、什么是贷款诈骗罪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认定贷款诈骗罪的构成情形 (一)

答贷款诈骗罪的构成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非法占有为目的:
行为人需以非法占有贷款为目的,即不打算按照贷款协议的规定归还贷款。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行为人通过虚构贷款用途、提供虚假资料、隐瞒真实财务状况等手段,骗取贷款机构的信任。
骗取数额较大贷款:
行为人骗取的贷款数额需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构成贷款诈骗罪。具体数额标准需参照相关法律法规。
贷款机构基于错误认识发放贷款:
由于行为人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贷款机构在错误认识的情况下发放了贷款。
行为人非法获得财产并损害贷款机构:
行为人通过诈骗手段非法获得了贷款,从而损害了贷款机构的财产权益。
注意:贷款诈骗罪的认定还需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以及是否满足诈骗罪的其他构成要件。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贷款诈骗罪的刑罚将根据诈骗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判定。
贷款诈骗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二)
答贷款诈骗罪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行为人必须具有将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非法据为己有的目的。这是构成贷款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实施了诈骗行为:
行为人必须有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包括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虚假的证明文件、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等。
诈骗数额较大:
诈骗的贷款数额必须达到较大标准,才构成犯罪。这是区分贷款诈骗罪与非罪的重要界限。具体数额标准可能因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需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上述诈骗手段,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且数额较大的行为。贷款诈骗罪属于金融犯罪的一种。
贷款诈骗罪如何认定 (三)
答贷款诈骗罪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四个要件:
客体要件:
贷款诈骗罪既侵犯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也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这里的“贷款”特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借款人,并按约定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
客观要件:
犯罪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主体要件:
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但需注意,如果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诈骗贷款的犯罪分子串通并为之提供诈骗贷款帮助的,应以贷款诈骗罪的共犯论处。
主观要件:
贷款诈骗罪在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无论行为人非法占有贷款的动机是为了挥霍享受还是转移隐匿,都不影响本罪的构成。反之,如果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使其在申请贷款时使用了欺骗手段,也不能按犯罪处理,而应由银行根据相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什么是贷款诈骗罪 (四)
答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合同或证明文件、虚假担保等方式,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且数额较大的行为,严重侵害金融安全。
《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是主要法律依据。犯罪对象特定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手段包括虚构理由、使用虚假合同、证明、产权文件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等欺诈行为。构成要件包括:一般主体、直接故意和非法占有目的、侵犯金融机构贷款所有权和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客观上采用欺诈方法骗取贷款且数额较大。认定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可通过多种情形判断。量刑根据诈骗数额和情节分为三个档次。
了解贷款诈骗罪有助于维护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一、客观要件:
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对象、犯罪行为和犯罪数额。
1、犯罪客体:复杂客体,既侵犯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所有权,也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
2、犯罪对象:特定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指符合规定的资金融通行为。
3、犯罪行为:采用欺诈手段诈骗贷款,具体包括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经济合同、使用虚假证明文件、使用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以及其他方法诈骗贷款。
4、犯罪数额:要求诈骗数额达到“较大”标准,根据司法解释,一般二万元应予立案追诉,各地可能调整。数额是评价社会危害性和量刑依据。
二、主观要件:
包括犯罪主体和主观方面。
1、犯罪主体:一般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本罪主体,但可追究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刑责。
2、犯罪目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指主观上具有永久占有贷款而不归还的意图。可通过明知无归还能力仍大量骗取、非法获取后逃跑、肆意挥霍、用于违法犯罪活动、抽逃转移资金、隐匿销毁账目或假破产等情形判断。
3、犯罪故意:直接故意,明知行为会诈骗贷款并希望发生。明知理由、合同、证明等是虚假的,意愿通过欺诈获得并非法占有贷款。
4、区分情形:注意区分贷款诈骗罪与一般违规贷款、企业经营失败无法还款、普通诈骗罪。
一、刑罚设置:
根据诈骗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分档处罚。
1、基本刑罚档次:数额较大(二万元),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二万至二十万元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五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至五十万元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五万至五十万元罚金或没收财产。需要注意的是数额标准是一般情形,对于经济发达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
2、附加刑适用:必须适用罚金刑,数额特别巨大或特别严重情节可并处没收财产。罚金数额与主刑档次对应。
3、从重处罚情形:犯罪集团作案;累犯或刑满释放后又犯本罪;数额特别巨大;造成特别严重后果;拒不归还赃款或赔偿损失。
二、案例解析:
分析案例理解认定标准和处罚原则。
1、虚假项目骗贷案例:例如张某虚构项目骗贷500万用于个人挥霍,判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虚假担保骗贷案例:例如李某使用已抵押厂房骗贷300万,无力偿还后逃避责任,判四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无罪或罪轻案例:例如赵某夸大公司情况申请技术改造贷款,贷款用于项目但失败,有还款意愿,不构成贷款诈骗罪,承担民事责任。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如何认定贷款诈骗罪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优尔律网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