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病麦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是——麦类赤霉病

介绍: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食物中毒作为一种急性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在众多食物中毒案例中,由麦类赤霉病引发的食物中毒尤为值得关注。赤霉病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主要影响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不仅能导致作物减产,还可能产生有毒代谢产物,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本文将深入探讨赤霉病麦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以及与之相关的麦类赤霉病知识,以期为公众提供科学的认知与防范措施。
赤霉病麦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
赤霉病麦食物中毒的症状多样,轻重不一,主要取决于摄入毒素的量及个人体质差异。初期,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一般性肠胃炎。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一些严重的症状会逐渐显现,包括但不限于:
1. 神经系统损害: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抽搐乃至昏迷,这是由赤霉菌产生的毒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2. 肝肾功能异常:赤霉病麦中毒还可能引起肝脏和肾脏功能损害,表现为黄疸、蛋白尿、血尿等,长期或大量摄入毒素者可能导致慢性肝肾疾病。
3. 免疫系统反应: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可迅速进展为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4. 其他全身症状:发热、寒战、肌肉酸痛等全身性症状
- 1、对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如何处理?
- 2、食物中毒有哪些种类?
- 3、蒸饭食用木制品发霉有霉点,怎么处理
- 4、食物中常见的毒素主要有那些?
赤霉病麦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是——麦类赤霉病的相关问答
对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如何处理? (一)
最佳答案食物中毒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五类,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中毒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由植物性食品引起的很少见。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4~48小时,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食欲减退、呕吐、腹痛、腹泻和发热。腹泻一日可数次至十余次,为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有恶臭,有时有黏液、脓血。体温高达38~40℃,病程3~4天,严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等。
治疗与预防:对症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重症可用抗生素。预防措施主要为防止污染、控制细菌繁殖、食前彻底加热。
(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中毒食品:海产品,以带鱼、墨鱼、虾、蟹、贝和海蜇较为多见。其次为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如盐渍和腌制品。
临床表现:潜伏期14~20小时。发病初期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继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发热等症状。发病5~6小时后腹痛加剧,以脐部阵发性绞痛为特点,腹泻一日数次至二十余次,多为水样便,重者黏液或脓血,里急后重不明显,体温37.7~39.5℃,病程3~4天,愈后良好。
治疗与预防:对症治疗为主,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同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尤其对海产品及其制品要加强防止细菌污染、低温储藏、食前彻底加热等措施。凉拌海鲜类食品时要清洗干净、食醋浸泡10分钟或沸水漂烫数分钟。
(3)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中毒食品:常见于奶类及奶制品、蛋类和各类熟肉制品等。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2~4小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其中呕吐剧烈而频繁,可呈喷射状,呕吐物常含有胆汁、血液或黏液。腹泻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每天3~4次。体温正常或低烧。病程1~2天,儿童对肠毒素较成人敏感,故发病率较高,症状较重。
治疗与预防:对症治疗,及时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一般不需用抗生素。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物,对食品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奶和奶制品等一定要消毒处理;为防止肠毒素形成,食物应冷冻或冷藏。
(4)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中毒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熟肉和内脏的熟制品,也见于豆制品、凉拌菜、剩饭、水产品等。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5~18小时。临床特征一般腹部刀绞痛和急性腹泻为主,腹泻为水样便,伴有黏液,恶臭,一日数次至十余次。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症状,体温一般38~39℃。病程1~3天,多数在24小时内恢复,预后良好。
治疗与预防:对症治疗,重症者可用抗生素。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止污染,食品须冷藏,食用前彻底加热。
(5)其他细菌性食物中毒
表5列出了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中毒食品、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表5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中毒食品、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赤霉病麦中毒
有毒成分:赤霉菌是一种真菌,小麦、玉米等谷物被污染后可引起赤霉病,其代谢产物赤霉病麦毒素是有毒成分,对热稳定,一般烹调难以消除。
中毒表现:潜伏期0.5~2小时,主要症状是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等症状。重者有呼吸、脉搏、体温及血压波动,四肢酸软、步态不稳、形似醉酒,故有的地方称“醉谷病”,病程1~2天,预后良好。
治疗与预防:一般无须治疗或对症治疗,不要食用发霉的谷物,或去除、减少粮食中的病粒和毒素,使其达到国家标准。
(7)霉变甘蔗中毒
有毒成分:甘蔗保存不当受到甘蔗节菱孢霉污染产生毒素,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
中毒表现:潜伏期十分钟至数小时。初期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黑便,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昏、头痛、复视等;重者出现阵发性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可留下锥体外系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终身残疾;严重者瞳孔散大、昏迷、死亡。
治疗与预防:尚无特殊治疗。发生中毒后尽快洗胃、清肠以排出毒物,积极采取消除脑水肿、改善血液循环、防止继发感染等对症治疗。甘蔗应成熟后再收割,收割后的甘蔗应注意防雨、防潮、防冻、防止霉菌污染和繁殖,储存时间不宜过久并定期进行感官检查,严禁出售已有霉变或变质的甘蔗。
(8)河豚鱼中毒
有毒成分:河豚鱼所含毒素为河豚毒素,主要存在于鱼的内脏、生殖腺、血液、眼、腮、皮肤等部位,为剧毒。性质稳定,煮沸、盐渍、日晒均不易将其破坏。
临床特征:潜伏期10分钟至3小时。早期感觉有口、舌、指尖发麻,随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等胃肠道症状,进而口唇、舌头及肢端知觉麻痹,并出现眼睑下垂、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重者全身麻痹、瘫痪、言语不清、血压和体温下降、发绀、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治疗与预防:无特效解毒药。一般以迅速排出体内毒物(催吐、洗胃、导泻、应用吸附剂)、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补液、吸氧、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加强宣传、勿食河豚;禁止随意丢弃、自行加工和出售河豚;严禁餐饮服务提供加工制作鲜河豚。
(9)毒蕈中毒
蕈类又称蘑菇,目前我国可食用的有300多种,毒蕈100余种,其中含剧毒的10多种。毒蕈中毒一般发生在春夏季,山区农村地区、雨后天晴蘑菇生长茂盛时,由于误采或采集可食蕈时有毒蕈混入其中,食后引起急性中毒,故预防上以不采集不认识的蘑菇为主。
不同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分为以下五型:
胃肠炎型:由毒红菇、墨汁鬼伞等毒蕈引起。潜伏期0.5~6小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阵发性疼痛、剧烈腹泻等症状,不发热。经过适当处理对症治疗,中毒者可迅速恢复。
神经精神型:由毒蝇伞、豹斑毒伞等毒蕈引起。潜伏期1.0~6小时,发病时除胃肠道症状外,上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流泪、多汗、脉缓、瞳孔缩小等。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溶血型:因鹿花蕈所致。潜伏期6~12小时。发病初期为胃肠炎症状,3~4天后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等溶血症状和急性贫血、肝脾肿大、头痛等。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输血和保肝治疗等多可恢复。
肝肾损害型:因毒伞属蕈、褐磷小伞蕈引起。通常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临床表现分为6期,即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器、精神症状期和恢复期。此外,少数呈暴发型,潜伏期后1~2天突然死亡。肝肾损害中毒时首先应迅速排除毒物,食用后10小时内均应彻底洗胃,然后给予活性炭吸附残留的毒素,无腹泻者还要导泻排毒。其次用二巯基丙磺酸钠进行解毒治疗,同时还应对症治疗。
(10)其他有毒动植物中毒
表6介绍了其他有毒动植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急救处理与预防措施。
表6其他有毒动植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急救处理与预防措施
(11)砷中毒
中毒成分:砷的氧化物或盐类有明显毒性,尤其是三氧化二砷(As2O3,砒霜)毒性最强。
临床表现:砒霜急性中毒潜伏期15分钟至5小时,口咽部有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口渴及吞咽困难。有明显急性胃肠炎症状,如剧烈恶心呕吐、腹绞痛和腹泻(水样便或米汤样便,有时混有血液)等,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烦躁、谵妄、抽搐、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死亡。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发性神经炎、中毒性肝炎和心肌炎。
急救与预防:首先迅速催吐、洗胃和导泻等排毒措施,同时应用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丙醇等解毒药物。另外,还要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肝功能,血液透析及换血疗法。
(12)有机磷农药中毒
有机磷农药按毒性大小分三类:①高度类。甲拌磷、内吸磷、对硫磷等。②中毒类。敌敌畏、甲基对硫磷、甲胺磷、氧乐果等。③低毒类。敌百虫、乐果、马拉硫磷、锌硫磷等。
中毒症状:经口摄入潜伏期一般10分钟至2小时,轻度中毒时全身疲乏无力,头晕头痛、躁动不安、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呕吐物有蒜臭味)、多汗、瞳孔可缩小;中度中毒时,肌肉震颤、步履蹒跚、轻度呼吸困难、瞳孔缩小、流涎、腹痛、腹泻;重度中毒时,惊厥、昏迷、肺水肿、脑水肿、呼吸衰竭。某些有机磷农药有迟发型神经毒,在急性中毒后2~3周出现感觉运动型周围神经病。
急救与预防:迅速排除毒物,催吐和反复洗胃;使用对抗药和解毒药,轻度中毒用抗胆碱药(阿托品),中度或重度中毒用抗胆碱药加胆碱酯酶复活剂(氯解磷定、碘解磷定、双复磷等)两者并用;对症治疗。
(13)其他化学性食物中毒
表7列出了其他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急救处理和预防措施。
表7其他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急救处理和预防措施
食物中毒有哪些种类? (二)
最佳答案1、胃肠型食物中毒
胃肠型食物中毒多见于气温较高、细菌易在食物中生长繁殖的夏秋季节,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特征。
2、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是由于进食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所产生的肠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引起葡萄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一般有淀粉类,牛乳及乳制品、鱼肉、蛋类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搁置5小时时,病菌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此毒素耐热力很强,经加热煮沸30分钟,仍可保持其毒力而致病。
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是由于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该菌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副溶血性弧菌是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水样便等为主要症状。
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暴发起病(同一时间、同一区域、相同或相似症状、同一污染食物)、潜伏期短(数小时至数天)、有一定季节性(多夏秋季)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特点。
4、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是由于摄入大量变形杆菌污染的食物所致,属条件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变形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根据生化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变形杆菌与奇异变形杆菌,有100多个血清型。
大量变形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致食物中毒。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胃肠型及过敏型。
1、细菌培养
应取可疑食物、呕吐物和粪便作细菌培养。
2、细菌学、血清学检验
根据不同病因做相应的细菌学、血清学检验。
3、血培养
重症患者血培养,留取早期及病后二周的双份血清与培养分离所得可疑细菌进行血清凝集试验,双份血清凝集效价递增者有诊断价值。
可疑时,尤其是怀疑细菌毒素中毒者,可做动物试验,以检测细菌毒素的存在。
蒸饭食用木制品发霉有霉点,怎么处理 (三)
最佳答案处理方法:
1、先用清水及洗洁精把木质餐具制品清洗干净。
2、烧一锅开水,将洗净后的木质餐具放到开水里煮30分钟。
3、将餐具捞出后放在阳光下晒,将木质餐具全部晒干后,就可以继续使用。
如果木质餐具发霉,不清洗干净,再装食物,会将食物污染,吃后对身体有危害,容易引起肠道疾病,发生霉菌性食物中毒。
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由少数产毒霉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的。一种菌种或菌株可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同一毒素也可由不同的霉菌所产生。对污染霉菌的检测结果表明,污染各类的主要是曲霉和青霉,污染肉类的主要是美丽枝霉( Thamnidium elegans )和毛霉( Mucor )等,而污染饲料的主要是曲霉、青霉和枝孢霉( Ephelis )等。
常见的霉菌毒素食物中毒有:
(1)黄曲霉毒素中毒( aflatoxicosis )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 A.flavus )和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 )产生的一类结构类似的代谢混合产物,有 17 种之多。其基本结构都是二呋喃环和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为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非常稳定,耐热,在熔点( 200 ℃ ~300 ℃)之下不会分解,且其毒性非常强,主要损伤肝脏,使肝细胞坏死、出血及胆管增生,有明显的致癌作用。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霉菌主要污染粮食及其制品,花生、花生油、大米、棉籽等,奶、咸鱼等也有污染。
(2)赤霉病麦中毒( trichothecene toxicosis ) 赤霉病麦中毒是食用了受赤霉病害的麦类食物后发生的中毒现象。引起麦类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镰刀菌( Fusarium )中的禾谷镰刀菌( F.graminearum )、串珠镰刀菌( F.moniliforme )、尖孢镰刀菌( F.axysporum )、燕麦镰刀菌( F.avenaceum )等。它们可产生能引起呕吐的赤霉病麦毒素和具有雌性激素作用的玉米赤霉烯酮两类霉菌毒素。
(3)黄变米中毒( yellow rice toxicosis ) 受霉菌代谢产物污染后米粒变黄,称为黄变米。根据污染霉菌的不同,黄变米可分为三种,即黄绿青霉黄变米,其受黄绿青霉( P.citeoviride )产生的黄绿青霉素( citreoviridin )污染,这种毒素毒性强烈,侵害神经,可导致死亡。第二种为桔青霉黄变米,其受桔青霉( P.citrinum )的毒素桔青毒素( citrinin )污染,此毒素主要损害肾脏,引起实质性病变。第三种是岛青霉黄变米,其受岛青霉( P.islandicum )产生的黄天精( luteoskyrin )和岛青霉毒素( islanditoxin )两毒害肝脏的毒素所污染。
食物中常见的毒素主要有那些? (四)
最佳答案(1)沙门氏菌类群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最多的主要种有鼠伤寒沙门氏菌( S. typhiumukriunm )、猪霍乱沙门氏菌( S.choleraesuis )和肠炎沙门氏菌( S.enteritidis )。这些细菌为无芽孢无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主要污染鱼肉、禽蛋和乳品等食物。
(2)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外毒素和肠毒素。此菌在适宜温度时可产生为一种具有 6 种不同抗原性的 A 、 B 、 C 、 D 、 E 和 F 型的可溶性蛋白肠毒素。此种肠毒素抗热性特强,只有在 218~248 ℃、 30min 才能将其破坏,消除毒性。乳及乳制品、腌肉、鸡蛋和含有淀粉的食品易受此菌污染。
(3)条件性致病菌食物中毒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是肠道的重要正常菌群,条件性致病菌是指大肠杆菌中那些具有特异抗原性的血清型菌株。大肠杆菌具有菌体抗原( O )、鞭毛抗原( H )和荚膜抗原( K 抗原)三种抗原,具有 K 抗原者较无 K 抗原者具有更强的毒力。在 K 抗原中又可分为 A 、 B 、 L 三类。可引起食物中毒的条件性致病菌有 O 111 : B 4 , O 55 : B 5 O , 26 : B 6 , O 157 等血清型菌株。
(4)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是一种嗜盐的不产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多形态球杆菌,以污染海产品和肉类食品较为多见,其他食品也可因与海产品接触而受到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此菌产生耐热性溶血毒素或认为产生类似霍乱毒素的肠毒素,或认为是毒素型和感染型的混合型中毒。
(5)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是可形成芽孢、无荚膜、有鞭毛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可产生对人和动物具有强大毒性的外毒素肉毒毒素。可分为 A , B , C (α,β), D , E , F 和 G 7 个血清型,对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肉毒毒素受高温、碱性条件、日光直射时均可被破坏而不稳定,但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引起的中毒是毒素型中毒,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颅神经核,抑制乙酸胆碱的释放,引起肌肉麻痹。在厌氧的土壤、江河湖海的淤泥沉积物、尘土和动物粪便中有广泛存在,易污染蔬菜、鱼类、肉类、豆类等蛋白质丰富的食品。
(6)蜡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蜡状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 )为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其引起中毒是由于食物中带有大量活菌体和由其产生的肠毒素,活菌数量达到( 13~36 )× 10 6 /g(ml) 时即可引发致病。常将含菌量达到( 1.8 × 10 7 )个 /ml ( g )作为食物中毒指标之一。肠毒素可分为耐热性和不耐热性两种。此菌在土壤、空气、腐草、灰尘等都有存在,且各肉类制品、奶类制品、蔬菜、水果等带菌率也高。在各个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也易污染此菌。
(8),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由少数产毒霉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的。一种菌种或菌株可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同一毒素也可由不同的霉菌所产生。污染各类的主要是曲霉和青霉,污染肉类的主要是美丽枝霉( Thamnidium elegans )和毛霉( Mucor )等,而污染饲料的主要是曲霉、青霉和枝孢霉( Ephelis )等。
(9)黄曲霉毒素中毒( aflatoxicosis )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 A.flavus )和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 )产生的一类结构类似的代谢混合产物,有 17 种之多。其基本结构都是二呋喃环和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为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非常稳定,耐热,在熔点( 200 ℃ ~300 ℃)之下不会分解,且其毒性非常强,主要损伤肝脏,使肝细胞坏死、出血及胆管增生,有明显的致癌作用。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霉菌主要污染粮食及其制品,花生、花生油、大米、棉籽等,奶、咸鱼等也有污染。
(10)赤霉病麦中毒( trichothecene toxicosis ) 赤霉病麦中毒是食用了受赤霉病害的麦类食物后发生的中毒现象。引起麦类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镰刀菌( Fusarium )中的禾谷镰刀菌( F.graminearum )、串珠镰刀菌( F.moniliforme )、尖孢镰刀菌( F.axysporum )、燕麦镰刀菌( F.avenaceum )等。它们可产生能引起呕吐的赤霉病麦毒素和具有雌性激素作用的玉米赤霉烯酮两类霉菌毒素。
(11)黄变米中毒( yellow rice toxicosis ) 受霉菌代谢产物污染后米粒变黄,称为黄变米。根据污染霉菌的不同,黄变米可分为三种,即黄绿青霉黄变米,其受黄绿青霉( P.citeoviride )产生的黄绿青霉素( citreoviridin )污染,这种毒素毒性强烈,侵害神经,可导致死亡。第二种为桔青霉黄变米,其受桔青霉( P.citrinum )的毒素桔青毒素( citrinin )污染,此毒素主要损害肾脏,引起实质性病变。第三种是岛青霉黄变米,其受岛青霉( P.islandicum )产生的黄天精( luteoskyrin )和岛青霉毒素( islanditoxin )两毒害肝脏的毒素所污染。
(12)麦角中毒( ergotism ) 此类中毒是由于食用了带有麦角的麦类或麦制品所引起。其病原菌为麦角菌( Claviceps purpurea ),此菌能形成麦角胺、麦角类碱和麦角新碱三类生物碱,其中麦角胺可引起食物中毒性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力衰竭、昏迷等,慢性有不同症状。
(13)甘蔗的霉变中毒等由霉菌有毒代谢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14)误食了患炭疽病死亡的动物肉类后,炭疽病原菌进人体内,便可引起炭疽病,腹痛、呕吐、血便。如病原菌进入血液,则易形成全身败血症。牛、猪的布鲁氏杆菌也会引起人患病。结核杆菌是又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牛易患此结核病,在病牛乳中往往常有结核杆菌。
霉菌产毒的特点
1)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的产毒霉菌,而且产毒菌种中也只有一部分菌株产毒。
2)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还表现出可变性和易变性,产毒菌株经过多代培养可以完全失去产毒能力,而非产毒菌株在一定条件下可出现产毒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随时考虑这一问题。
3)一种菌种或菌株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而同一霉菌毒素也可由几种霉菌产生。
4)产毒菌株产毒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基质种类、水分、温度、湿度及空气流通情况。
3.2.1 曲霉属(Aspergillus)
曲霉具有发达的菌丝体,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其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梗不分枝,顶端膨大呈球形或棒槌形,称顶囊。顶囊上辐射着生一层或二层小梗,小梗顶端着生一串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不同颜色,如黑色、褐色、黄色等。曲霉的有性世代产生闭囊壳,内含多个圆球状子囊,子囊内着生子囊孢子。曲霉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对有机质分解能力很强。曲霉属中有些种如黑曲霉(A.niger)等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同时,曲霉也是重要的食品污染霉菌,可导致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有些种还产生毒素。曲霉属中可产生毒素的种有黄曲霉(A.flavus)、赫曲霉(A.ochraceus)、杂色曲霉(A.versicolor)、烟曲霉、构巢曲霉(A.nidulan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等。
3.2.2 青霉属(Penicillium)
青霉的菌丝体无色或浅色,多分枝并具横隔。由菌丝发育成为具有横隔的分生孢子梗,顶端经过1~2次分支,这些分枝称为副枝和梗基,在梗基上产生许多小梗,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分生孢子,这一结构称为帚状体。分生孢子可有不同颜色,如青、灰绿、黄褐色等,帚状体有单轮生、对称多轮生、非对称多轮生。青霉中只有少数种类形成闭囊壳,产生子囊孢子。青霉分布广泛,种类很多,经常存在于土壤和粮食及果蔬上。有些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能产生多种酶及有机酸。另一方面,青霉可引起水果、蔬菜、谷物及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种及菌株同时还可产生毒素。例如,岛青霉(P.islandicum)、桔青霉(P.citrinum)、黄绿青霉(P.citreo-viride)、红色青霉(P.rubrum)、扩展青霉(P.expansum)、圆弧青霉、纯绿青霉、展开青霉(P.patulum)、斜卧青霉(P.decumbens)等。
3.2.3 镰刀菌属(Fusarium)
该属的气生菌丝发达或不发达,分生孢子分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有3~7个隔,产生在菌丝的短小爪状突起上,或产生在粘孢团中,形态多样,如镰刀形、纺锤形等。小型分生孢子有1~2个隔,产生在分生孢子梗上,有卵形、椭圆形等形状。气生菌丝、粘孢团、菌核可呈各种颜色,并可将基质染成各种颜色。
镰刀菌属包括的种很多,其中大部分是植物的病原菌,并能产生毒素。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三线镰刀菌(F.trincintum)、玉米赤霉、梨孢镰刀菌(F.poae)、无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F.sparotrichioides)、木贼镰刀菌、窃属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等。
3.2.4 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菌丝有横隔,匍匐生长,分生孢子梗较短,单生或成丛,大多不分枝。分生孢子梗顶端生长分生孢子,其形状大小不定,形态为桑椹状,也有椭圆形和卵圆形,其上有纵
横隔膜、顶端延长成喙状,多细胞。孢子褐色,常数个连接成链。尚未发现有性世代。
交链孢霉广泛分布于土壤和空气中,有些是植物病原菌,可引起果蔬的腐败变质,产生毒素。
3.2.5 其他属
粉红单端孢霉、木霉属、漆斑菌属、黑色葡萄穗霉等。
3.3 主要的霉菌毒素
3.3.1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lfatoxin简称AFT或AT)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寄生曲霉的所有菌株都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我国寄生曲霉罕见。黄曲霉是我国粮食和饲料中常见的真菌,由于黄曲霉毒素的致癌力强,因而受到重视,但并非所有的黄曲霉都是产毒菌株,即使是产毒菌株也必须在适合产毒的环境条件下才能产毒。
3.3.1.1 黄曲霉毒素的性质
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是一个双氢呋喃和一个氧杂萘邻酮。现已分离出B1、B2、G1、G2、B2a、G2a、M1、M2、P1等十几种。其中以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它的毒性比氰化钾大100倍,仅次于肉毒毒素,是真菌毒素中最强的;致癌作用比已知的化学致癌物都强,比二甲基亚硝胺强75倍。黄曲霉毒素具有耐热的特点,裂解温度为280℃,在水中溶解度很低,能溶于油脂和多种有机溶剂。
3.3.1.2 黄曲霉的产毒条件
黄曲霉生长产毒的温度范围是12~42℃,最适产毒温度为33℃,最适Aw值为0.93~0.98。黄曲霉在水分为18.5%的玉米、稻谷、小麦上生长时,第三天开始产生黄曲霉毒素,第十天产毒量达到最高峰,以后便逐渐减少。菌体形成孢子时,菌丝体产生的毒素逐渐排出到基质中。黄曲霉产毒的这种迟滞现象,意味着高水分粮食如在两天内进行干燥,粮食水分降至13%以下,即使污染黄曲霉也不会产生毒素。
黄曲霉毒素污染可发生在多种食品上,如粮食、油料、水果、干果、调味品、乳和乳制品、蔬菜、肉类等。其中以玉米、花生和棉籽油最易受到污染,其次是稻谷、小麦、大麦、豆类等。花生和玉米等谷物是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适宜生长并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基质。花生和玉米在收获前就可能被黄曲霉污染,使成熟的花生不仅污染黄曲霉而且可能带有毒素,玉米果穗成熟时,不仅能从果穗上分离出黄曲霉,并能够检出黄曲霉毒素。
表8-1 各国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
国 名 食品与饲料 黄曲霉毒素B1限量μg/kg 备 注
中 国 玉米、花生、花生油大米、其他食油粮食、豆类发酵食品婴儿食品 <20<10<50 国家卫生标准
日 本 所有食品饲料 002040 小鸡、小牛、小猪乳牛其他家畜、家禽
美 国 一般食品花生食品带壳花生 201525 B1B2G1G2总量B1B2G1G2总量B1B2G1G2总量
法 国 食品饲料 050200 绵羊、山羊、成年羊成年猪、鸡、乳牛其他家畜家禽
德 国 食品饲料 10<50~200 (B1B2G1G2总量)随动物种类不同而异
黄曲霉主要产生B1和B2两种毒素,因此测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多以B1为代表。见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大、致癌力强、分布广,对人畜威胁极大,因此各国都制定了在食品和饲料中的最高允许量(表8-1)。
从肝癌的流行病调查中发现,凡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和人类实际摄入量较高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也高。
3.3.2黄变米毒素
黄变米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在大米中发现的。这种米由于被真菌污染而呈黄色,故称黄变米。可以导致大米黄变的真菌主要是青霉属中的一些种。黄变米毒素可分为三大类:
3.3.2.1 黄绿青霉毒素
大米水分14.6%感染黄绿青霉,在12~13℃便可形成黄变米,米粒上有淡黄色病斑,同时产生黄绿青霉毒素(Citreoviridin)。该毒素不溶于水,加热至270℃失去毒性;为神经毒,毒性强,中毒特征为中枢神经麻痹、进而心脏及全身麻痹,最后呼吸停止而死亡。
3.3.2.2 桔青霉毒素
桔青霉污染大米后形成桔青霉黄变米,米粒呈黄绿色。精白米易污染桔青霉形成该种黄变米。桔青霉可产生桔青霉毒素(Citrinin),暗蓝青霉、黄绿青霉、扩展青霉、点青霉、变灰青霉、土曲霉等霉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该毒素难溶于水,为一种肾脏毒,可导致实验动物肾脏肿大,肾小管扩张和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3.3.2.3 岛青霉毒素
岛青霉污染大米后形成岛青霉黄变米,米粒呈黄褐色溃疡性病斑,同时含有岛青霉产生的毒素,包括黄天精、环氯肽 、岛青霉素、红天精。前两种毒素都是肝脏毒性中毒可造成动物发生肝萎缩现象;慢性中毒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或肝肿瘤,可导致大白鼠肝癌。
3.3.3 镰刀菌毒素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召开的第三次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会议资料,镰刀菌毒素问题同黄曲霉毒素一样被看作是自然发生的最危险的食品污染物。镰刀菌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镰刀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侵染多种作物。有多种镰刀菌可产生对人畜健康威胁极大的镰刀菌毒素。镰刀菌毒素已发现有十几种,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即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和丁烯酸内酯。
3.3.3.1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ricothecenes)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是由雪腐镰刀菌、禾谷镰刀菌、梨孢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产生的一类毒素。它是引起人畜中毒最常见的一类镰刀菌毒素。
在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我国粮食和饲料中常见的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DON主要存在于麦类赤霉病的麦粒中,在玉米、稻谷、蚕豆等作物中也能感染赤霉病而含有DON。赤霉病的病原菌是赤霉菌(G.zeae),其无性阶段是禾谷镰刀霉。这种病原菌适合在阴雨连绵、湿度高、气温低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繁殖。如在麦粒形成乳熟期感染,则随后成熟的麦粒皱缩、干瘪、有灰白色和粉红色霉状物;如在后期感染,麦粒尚且饱满,但胚部呈粉红色。DON又称致吐毒素(Vomitoxin)易溶于水、热稳定性高。烘焙温度210℃、油煎温度140℃或煮沸,只能破坏50%。
人误食含DON的赤霉病麦(含10%病麦的面粉250g)后,多在一小时内出现恶心、眩晕、腹痛、呕吐、全身乏力等症状。少数伴有腹泻、颜面潮红、头痛等症状。以病麦喂猪,猪的体重增重缓慢,宰后脂肪呈土黄色、肝脏发黄、胆囊出血。DON对狗经口的致吐剂量为0.1mg/kg。
3.3.3.2 玉米赤霉烯酮(Zearelenone)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雌性发情毒素。动物吃了含有这种毒素的饲料,就会出现雌性发情综合症状。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粉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均能产生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不溶于水,溶于碱性水溶液。禾谷镰刀菌接种在玉米培养基上,在25~28℃培养两周后,再在12℃下培养8周,可获得大量的玉米赤霉烯酮。赤霉病麦中有时可能同时含有DON和玉米赤霉烯酮。饲料中含有玉米赤霉烯酮在1~5 mg/kg时才出现症状,500mg/kg含量时出现明显症状。玉米中也可检测出玉米赤霉烯酮。
3.3.3.3 丁烯酸内酯(Butenolide)
丁烯酸内酯在自然界发现于牧草中,牛饲喂带毒牧草导致烂蹄病。哈尔滨医科大学大骨节病研究室报道:在黑龙江和陕西的大骨节病区所产的玉米中发现有丁烯酸内酯存在。丁烯酸内酯是三线镰刀菌、雪腐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和梨孢镰刀菌产生的,易溶于水,在碱性水溶液中极易水解。
3.3.4 杂色曲霉毒素中毒
杂色曲霉毒素(Sterigmatocystin简称ST)是杂色曲霉和构巢曲霉等产生的,基本结构为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蒽酮。其中的杂色曲霉毒素IVa是毒性最强的一种,不溶于水,可以导致动物的肝癌、肾癌、皮肤癌和肺癌,其致癌性仅次于黄曲霉毒素。由于杂色曲霉和构巢曲霉经常污染粮食和食品,而且有80%的菌株产毒,所以杂色曲霉毒素在肝癌病因学研究上很重要。糙米中易污染杂色曲霉毒素,糙米经加工成标二米后,毒素含量可以减少90%。
3.3.5 棕曲霉毒素
棕曲霉毒素是由棕曲霉(A.ochraceus)、纯绿青霉、圆弧青霉和产黄青霉等产生的。现已确认的有棕曲霉毒素A和棕曲霉毒素B两类。它们易溶于碱性溶液,可导致多种动物肝肾等内脏器官的病变,故称为肝毒素或肾毒素,此外还可导致肺部病变。
棕曲霉产毒的适宜基质是玉米、大米和小麦。产毒适宜温度为20~30℃,Aw值为0.997~0.953。在粮食和饲料中有时可检出棕曲霉毒素A。
展青霉毒素
展青霉毒素(Patulin)主要是由扩展青霉产生的,可溶于水、乙醇,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易被破坏。污染扩展青霉的饲料可造成牛中毒,展青霉毒素对小白鼠的毒性表现为严重水肿。扩展青霉在麦杆上产毒量很大。
扩展青霉是苹果贮藏期的重要霉腐菌,它可使苹果腐烂。以这种腐烂苹果为原料生产出的苹果汁会含有展青霉毒素。如用有腐烂达50%的烂苹果制成的苹果汁,展青霉毒素可达20~40μg/L。
青霉酸
青霉酸(Penicllic acid)是由软毛青霉、圆弧青霉、棕曲霉等多种霉菌产生的。极易溶于热水、乙醇。以1.0mg青霉酸给大鼠皮下注射每周2次,64~67周后,在注射局部发生纤维瘤,对小白鼠试验证明有致突变作用。
在玉米、大麦、豆类、小麦、高粱、大米、苹果上均检出过青霉酸。青霉酸是在20℃以下形成的,所以低温贮藏食品霉变可能污染青霉酸。
交链孢霉毒素
交链孢霉是粮食、果蔬中常见的霉菌之一,可引起许多果蔬发生腐败变质。交链孢霉产生多种毒素,主要有四种:交链孢霉酚(Alternariol简称AOH)、交链孢霉甲基醚(Alternariol methyl ether简称AME)、交链孢霉烯(Altenuene简称ALT)、细偶氮酸(Tenuazoni acid简称TeA)。 AOH和AME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给小鼠或大鼠口服50~398mg/kg TeA钠盐,可导致胃肠道出血死亡。交链孢霉毒素在自然界产生水平低,一般不会导致人或动物发生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其慢性毒性值得注意,在番茄及番茄酱中检出过TeA。
人类霉菌毒素中毒
一般来说,产毒霉菌菌株主要在谷物粮食、发酵食品及饲草上生长产生毒素,直接在动物性食品,如肉、蛋、乳上产毒的较为少见。而食入大量含毒饲草的动物同样可引起各种中毒症状或残留在动物组织器官及乳汁中,致使动物性食品带毒,被人食入后仍会造成霉菌毒素中毒。
霉菌毒素中毒与人群的饮食习惯、食物种类和生活环境条件有关,所以霉菌毒素中毒常常表现出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甚至有些还具有地方疾病的特征。例如黄曲霉毒素中毒,黄变米中毒和赤霉病麦中毒即具有此特征。再者,霉菌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有急性中毒,也有因少量长期食入含有霉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慢性中毒,也有的诱发癌肿、造成畸形和引起体内遗传物质的突变。
霉菌污染食品,特别是霉菌毒素污染食品对人类危害极大,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不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造成人类的严重疾病甚至大批的死亡。不食用霉变及含有霉菌毒素的食物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癌症发病率,避免癌症的发生。
农产品上的微生物
在各种农产品上生存着大量的微生物,粮食尤为突出。按其来源可分为原生性微生物区系和次生性微生物区系。原生性微生物区系是微生物与植物在长期相处的关系中形成的,它们以种子的分泌物为生,与植物的生活和代谢强度息息相关。次生性微生物区系,指的是那些存在于土壤、空气中,通过各种途径侵染粮食的微生物。在粮食微生物中,尤以霉菌危害严重,并且能产生150多种对人和动物有害的真菌毒素。 回答者: yangke2653 | 二级 | 2011-4-10 13:02
常见食物中毒有哪些? 食物中毒常指食入有毒食物而引起的急性发病现象。在一般情况下,食物本身是无毒的,但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一个个环节中,因不注意食品卫生,使食物污染上致病菌、农药等有害因素,使人食用后即可引起中毒。 常见食物中毒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细菌性食物中毒 约占全部食物中毒的60—70%,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受到细菌污染,使食物含有大量致病的活细菌,或由细菌产生大量毒素,或是两者同时存在于食物,而导致食后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于高温、潮湿的夏秋季节,尤其是6—9月份。因为这时极易引起细菌在各种动、植物上迅速生长繁殖,加之烹调、贮藏不当、灭菌不严,易发生中毒。 〈2〉、化学性食物中毒 发病率仅次于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因农药、化肥、鼠药、亚硝酸盐及镉、铅、砷等有毒化学物质大量混入食品所致。这类食物中毒的症状都比较严重。 〈3〉、有毒动物中毒 如河豚鱼、生鱼胆等中毒 主要是因动物体内含有某些毒素,由于加工、烹调时没有清除或破坏掉,使食用后引起中毒。 〈4〉、有毒植物中毒 如毒蘑菇、苦杏仁、生扁豆、发芽土豆中毒等。这主要是因为误食有毒植物,或因种植、贮存、加工方法不当而没能除去植物性食物中的天然毒素所致。 〈5〉、真菌毒素食物中毒 如赤霉病麦面、霉变甘蔗中毒、霉变花生或玉米中毒等。这主要是因为食物在生长、收割、运输、贮藏、加工、销售过程中,被产毒霉菌污染并在食物中产生大量毒素而引起。
常见食物中的致命毒素
【四季豆】致命毒素:皂素
致命机理:
如果四季豆未煮熟,豆中的皂素会强烈刺激消化道,而且豆中含有凝血素,具有凝血作用。
此外四季豆中还含有亚硝酸盐和胰蛋白酶,可刺激人体的肠胃,使人食物中毒,出现胃肠炎症状。
解毒方法:
.
【蚕豆】致命毒素:巢菜碱苷
致命机理:
蚕豆种子中含有巢菜碱苷,人食用这种物质后,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蚕豆黄病)。春夏两季吃青蚕豆时,如果烹制不当,常会使人发生中毒现象。而且一般在吃生蚕豆后4~24小时后发病。
解毒方法:
为了防止出现蚕豆中毒,最好不要吃新鲜的嫩蚕豆,而且一定要煮熟后再食用。
.
【生豆浆】致命毒素:皂素
致使机理:
由于生大豆中也含有毒成分,因此,如果豆浆未煮熟时就食用,也可引起食物中毒。特别是将豆浆加热至80℃左右时,皂素受热膨胀,泡沫上浮,形成“假沸”现象,其实此时存在于豆浆中的皂素等有毒害成分并没有完全破坏,如果饮用这种豆浆即会引起中毒,通常在食用0.5~1小时后即可发病,主要出现胃肠炎症状。
解毒方法:
为了防止饮用生豆浆中毒,在煮豆浆时,出现“假沸”后还应继续加热至100℃。煮熟的豆浆没有泡沫.
【木薯】致命毒素:亚麻仁苦苷
致命机理:
尽管木薯的块根富含淀粉,但其全株各部位,包括根、茎、叶都含有毒物质,而且新鲜块根毒性较大。因此,在食用木薯块根时一定要注意。木薯含有的有毒物质为亚麻仁苦苷,如果摄入生的或未煮熟的木薯或喝其汤,都有可能引起中毒。其原因为亚麻仁苦苷或亚麻仁苦苷酶经胃酸水解后产生游离的氢氰酸,从而使人体中毒。
一个人如果食用150~300克生木薯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解毒方法:
要防止木薯中毒,可在食用木薯前去皮,用清水浸薯肉,使氰苷溶解。一般泡6天左右就可去除70%的氰苷,再加热煮熟,即可食用。
【发芽马铃薯】致命毒素:茄碱
致命机理:
马铃薯是家庭餐桌上经常食用的蔬菜之一,但它含有毒成分茄碱(马铃薯毒素、龙葵苷),马铃薯全株都含有这种毒素,不过,各部位含量不同,成熟马铃薯含量较少,一般不引起中毒,而马铃薯的芽、花、叶及块茎的外层皮中却含有较高的茄碱,马铃薯嫩芽部位的毒素甚至比肉质部分高几十倍至几百倍。未成熟的绿色马铃薯或因贮存不当而出现黑斑的马铃薯块茎中,都含有极高的毒性物质。
解毒方法:
为了防止马铃薯中毒,我们可将马铃薯贮藏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防止发芽。吃时,如果发现发芽或皮肉呈黑绿色时,最好不要食用。
.
【青菜】致命毒素:亚硝酸盐
致命机理:
青菜中的荠菜、灰菜等野菜都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如果人体摄入过量亚硝酸盐,可将人体内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此外,亚硝酸盐还可阻止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从而引起组织机体缺氧,使人发生中毒。
解毒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预防亚硝酸盐中毒呢?其实很简单,一定要让家人食用新鲜菜,煮熟的菜不宜久闷存放,腌菜应在腌制一个月以后洗涤后才可食用。
.
【黄花菜】致命毒素:秋水仙碱
致命机理:
黄花菜又被称为金针菜,是人们喜爱的菜肴之一。但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如果人体摄入秋水仙碱后,会在人体组织内被氧化,生成二秋水仙碱。而二秋水仙碱是一种剧毒物质,可毒害人体胃肠道、泌尿系统,严重威胁健康。一个成年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优尔律网希望赤霉病麦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是——麦类赤霉病,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