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后如何处理 (一)

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后如何处理

优质回答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放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 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网友咨询:

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后如何处理?

律师解答:

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或者被赦免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社区矫正对象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通知社区矫正决定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受委托的司法所可以组织解除矫正宣告。解矫宣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宣读对社区矫正对象的鉴定意见;

(二)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

(三)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宣告由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矫正小组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到场,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律师补充:

社区矫正对象被裁定撤销缓刑、假释,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社区矫正终止。被提请撤销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逃跑或者可能发生社会危险的,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在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的同时,提请人民法院决定对其予以逮捕。人民法院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是否逮捕的决定。决定逮捕的,由公安机关执行。逮捕后的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法律依据】

《社区矫正法》

第四十四条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或者被赦免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社区矫正对象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通知社区矫正决定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解除社区矫正什么意思 (二)

优质回答解除社区矫正是指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届满或矫正期虽未满但被收监执行、被羁押以及死亡的按规定办理解除矫正手续。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及其派出机构(司法所)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工作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接受社区矫正的罪犯,称为社区服刑人员,包括具体如下:

1、被判处管制、

2、宣告缓刑、

3、裁定假释、

4、决定暂予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刑罚执行方式,蕴涵着刑罚的惩罚性和恢复性双重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1、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一种刑事制裁措施,而刑罚的制裁性决定了社区矫正措施的惩罚性;

2、终止则是:如果社区矫正对象被裁定撤销缓刑、假释,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社区矫正终止。

解除社区矫正的情形包括以下:

1、不同的社区矫正对象,其解除的情形或者说理由是不同的;

2、对于管制、缓刑的人员,解除社区矫正是由于矫正期满或者被赦免;对于假释人员,假释考验期满则解除社区矫正;

3、需要注意的是,社区矫正的终止和解除是不同的。如果社区矫正对象被裁定撤销缓刑、假释,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社区矫正终止。

综上所述,惩罚社区矫正对象也是国家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公正的客观要求。现代刑事法出于保护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双重目的,即使是在惩罚罪犯的过程中,也必须同时将如何促使罪犯重新回归社会列为目标之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四十五条

社区矫正对象被裁定撤销缓刑、假释,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条

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查找,公安机关等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协助。查找到社区矫正对象后,应当区别情形依法作出处理。

社区矫正是什么意思 (三)

优质回答社区矫正是什么意思如下:

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放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它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一种行刑方式,也是人类为克服监狱行刑罪犯易交叉感染、重报应惩罚的局限性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制度内容

(一)主责机构

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实行法律监督。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社区矫正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矫正工作。

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社区矫正机构,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实施。社区矫正机构的设置和撤销,由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机构的委托,承担社区矫正相关工作。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配备具有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专门国家工作人员(以下称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履行监督管理、教育帮扶等执法职责。

(二)决定和接受

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当确定社区矫正执行地。社区矫正执行地为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社区矫正对象在多个地方居住的,可以确定经常居住地为执行地。

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无法确定或者不适宜执行社区矫正的,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应当根据有利于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矫正、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原则,确定执行地。

本法所称社区矫正决定机关,是指依法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人民法院和依法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

(三)监督管理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履行判决、裁定、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等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遵守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关于报告、会客、外出、迁居、保外就医等监督管理规定,服从社区矫正机构的管理。

(四)教育帮扶

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多种形式为教育帮扶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条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帮扶工作。有关人民团体应当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教育帮扶工作。具体措施有:

1、根据需要,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法治、道德等教育,增强其法治观念,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悔罪意识。

2、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对就业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社区矫正对象中的在校学生完成学业。

3、通过公开择优购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或者其他社会服务,为社区矫正对象在教育、心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关系改善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扶,社区矫正机构也可以通过项目委托社会组织等方式开展上述帮扶活动。

4、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技能培训。招用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的企业,按照规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五)解除和终止

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或者被赦免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社区矫正对象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通知社区矫正决定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社区矫正对象被裁定撤销缓刑、假释,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社区矫正终止。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四)

优质回答为了依法规范社区矫正的实施,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负责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相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根据要求调查了解相关信息,形成评估意见,并及时提交委托机关。

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需在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离开监所后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情况,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及时组织查找。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社区矫正人员离开监所至居住地不超过一个月。

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后,应告知其主要法律文书内容、社区矫正期限、遵守规定、禁止事项及违反后果、权利与限制、矫正小组组成及职责等。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矫正小组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到场,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包括本办法规定的相关人员。司法所与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确保措施落实。

制定矫正方案,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进行评估,制定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根据实施效果适时调整。 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接收、监管、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同时建立工作档案,包括司法所和矫正小组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记录、相关材料等。

社区矫正人员应定期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或接触不利影响人员时,应立即报告。保外就医的人员还需每月向司法所报告身体情况及复查结果。 对于特定区域或场所的进入,社区矫正人员需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离开所居住市、县七日内需报经司法所批准,七日需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未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社区矫正人员应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经批准变更居住地,应在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参加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进行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每月参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针对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根据需要协调相关部门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落实社会保障措施。 司法所定期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特殊情况,可根据需要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发现脱离监管,司法所应及时报告并组织追查。

定期到社区矫正人员家庭、工作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情况。保外就医的人员,定期与其治疗医院沟通,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情况,向批准、决定机关或相关单位反馈。 根据接受矫正的表现进行考核,实施分类管理。发现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人民法院禁止令的情形,司法行政机关及时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社区矫正人员违反规定或人民法院禁止令,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违反规定,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及时提请同级公安机关给予处罚。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违反规定或人民法院禁止令,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人民法院裁定撤销。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违反规定,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

对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建议,经审核后提请法院裁定。社区矫正人员死亡或被收监执行、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时书面通知相关机关,并通报县级人民检察院。

对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遵守相关规定。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照特定规定执行。 社区矫正人员期满,司法所告知安置帮教有关规定,与安置帮教工作部门交接,并转交相关材料。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例会、通报、业务培训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

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司法工作人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人民检察院发现违规行为,可以提出纠正意见或制发通知书。执行机关及时纠正并告知检察院。 司法工作人员违法违纪,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级机关应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之前发布的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扩展资料

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该《办法》于2012年1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办法》共40条。

社区矫正解除和终止的情形 (五)

优质回答法律分析:社区矫正解除和终止的情形是不同的。对于管制、缓刑的人员,解除社区矫正是由于矫正期满或者被赦免;对于假释人员,假释考验期满则解除社区矫正。终止则是:如果社区矫正对象被裁定撤销缓刑、假释,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社区矫正终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

第四十五条 社区矫正对象被裁定撤销缓刑、假释,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社区矫正终止。

第四十六条 社区矫正对象具有刑法规定的撤销缓刑、假释情形的,应当由人民法院撤销缓刑、假释。对于在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由审理该案件的人民法院撤销缓刑、假释,并书面通知原审人民法院和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对于有第二款规定以外的其他需要撤销缓刑、假释情形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执行地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并将建议书抄送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机构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时,应当说明理由,并提供有关证据材料。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社区矫正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优尔律网推荐的方法去处理。